青平台2022年終壓軸【台灣·下一步-2022永續民主願景講堂】在12/14晚間順利落幕!
在上百位共學夥伴的參與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吳乃德教授化身知識「導遊」,帶領大家悠遊「政治領導鑑賞」的主題風景,分別在12/7與12/14的兩場講座中以「政治領導地圖」與「政治溝通和修辭(演講和文宣)」為題分享。同時,在青平台董事長鄭麗君的主持與精闢與談,以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黃長玲出席第二場的精彩對談之後,許多共學夥伴給予了很正面的回饋,為本年度最後一場活動劃下圓滿句點。
在此,也節選分享兩位夥伴的心得筆記:)期待藉由更多的分享、共學與討論,激盪出台灣社會的未來願景。
📝共學夥伴北極熊 乃德老師縱觀歷史人物,分享了許多領導人所需具備的特質,包含有決斷力、可親並了解群眾的需求、謙遜等等,特別的是,謙遜也是對權力的警惕,畢竟由反面來看,權力也可能腐化領導者的心靈,帶來自我膨脹的誤判與毀滅,比如晚年的拿破崙以及希特勒。而林肯則是以每週開放白宮接見民眾的方式,提醒出身貧窮農家的自己不忘出身,同時也有「不以任何人為敵人」的胸懷,創造了連政敵都願意同心協力的團隊。
以此反思今日我們身處的台灣,不僅在外面臨著懷抱併吞野心、親信環繞的極權領導者,對內的政治環境也不容樂觀:許多政治人物只見短期選戰的輸贏,且不將其他候選人視為可敬的對手,而是即便使用潑髒水、造謠、激化等手段也要戰勝的「敵人」,形成負面選舉與民眾的對立分裂。但我們其實需要具有願景的領導人,不只是作為「我們」的集體象徵,也誠如鄭麗君董事長所言,要能從成千上百次與大眾的談話互動中,不斷傾聽、討論和辯證,整合出有系統、能運作的思想,作為領導人做出政治判斷,並代表集體意志的去完成它。
在當今如此充滿挑戰與危機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一個有願景、擅溝通、能夠凝聚群眾為共同體的領導人。台灣作為年輕的民主國家,在經歷長久的獨裁統治後,民選領導者也尚不多,但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對優秀領導者有所想像,也期望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能有如同曼德拉之於反種族隔離運動、金恩之於黑人民權運動、甘地之於印度獨立運動,具有人格特質和領導力的領導者,以自身的現身/獻身點燃和啟發更多人。
📝共學夥伴羊 在這一場講座(12/14)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橋段有兩個部分:分別是對吳乃德教授反覆提及「說故事」,以及黃長玲老師補充了歐巴馬針對政治對手質疑他的牧師(在佈道時說出敵視白人的言論)的演講回覆。
我想,要把故事說好,這就要顧及聽眾的慣用語言、文化背景以及生命經驗。甚至一個能把故事說好的人,本身就有理解其他人「言語」的能力,進而能掌握這些「言語」。「言語」是一個語言學的概念,與「語言」相對立;言語是指某位使用者掌握某種語言後,基於自己所處的社群(族群、階級、地域等)所發展而出的、有別於其他社群的語言使用習慣。語言就是我們一般的理解,有一定結構(文法、聲韻)、約定俗成的足以讓大多數使用者理解的用字遣詞。
我們可以回想起台灣某些政治領袖有厲害的語言能力,有時候他們以不同的語言與不同的社群(族群、階級或是地方民眾)互動,講幾句讓人感到親切的慣用語,也會說幾則與這個社群的某一個人互動的故事。
但我想,總是沒這麼多故事可以說,當前短影片決定了民眾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可以從當前政壇中,找到一位能夠適應短影片文化的政治人物:韓國瑜爬樹看樹洞是否有積水,避免孳生蚊蟲的畫面,讓老家一群曾在幼年爬過樹的父執輩感到親切。雖然荒謬,也能理解成是一場為了撲滅登革熱的一場政令宣導。在這裡頭,「爬樹」是一種肢體語言,其實也就是動員父執輩世代的記憶的「言語」。
記得吳乃德老師在前一場次說到,政治領袖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無腳本可模仿、即興劇當道的數位民主時代,未來的領袖必然會需要更多的同理、更多的同理跟更多的同理,論述必然簡化成更多的神情、肢體動作及少數的隻字片語,在一瞬間向陌生大眾遞出後續對話的邀請。我們的「民意」在無數支短影片的討論串裡,政治人物是一種「人設」,演繹如何「貫徹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