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開播上線!第一集與吳叡人對談「自由與政治」
【鄭麗君、吳叡人對談文協百年追求 自由就是做自己的主人】
由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鄭麗君 主持的 鏡好聽 Podcast節目《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已經在10月開播了!第一集呼應文協百年,邀請到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吳叡人副研究員對談「自由與政治」,思辨文協成立至今一百年對台灣當代人的意義與精神價值。
【收聽連結】
Spotify:https://spoti.fi/3oEzeQR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2YxfOSE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0drpY8
主持人鄭麗君在節目開頭就說,一百年前,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所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替台灣民主播下種子。當時的蔡培火說「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走過這一百年,自由和民主已經進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台灣的共同體意識也正在形成中。
吳叡人則回應,一百年來台灣曾受殖民、威權統治,直到晚近三十多年歷經民主化、追求自由,台灣共同體意識才慢慢建立,文協成立一百年來,台灣人共同在追求的其實就是「成為可以決定自己命運、自由的人」。鄭麗君也指出,文協時代台灣人開啟了渴望成為「自由人」的百年追求,當代人紀念文協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向未來,開啟自由精神下個百年追求,追求自由與共好的未來。
【追求自由的歷史記憶,形構出台灣人重要的共同體】
鄭麗君提到,在吳叡人的研究中,台灣認同或共同體的形成歷程是比較特殊的,不是像一些歐美先有了共同體,才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追求自由;反而是在反殖民的歷史過程中,因為追求自由民主而創造出共同體。鄭麗君詢問吳叡人,在台灣這樣一個無論歷史或政治現況都十分特殊的存在,成為台灣重要核心的元素力量是來自哪裡?
吳叡人回答「一切答案都在歷史當中」,台灣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社會,因為最初的外來移民本土化,不同族群持續移入,成為了一家人,構成台灣社會的母體。外來統治留下的痕跡,相互累積,形塑了我們現在的國家體制。因此,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形成了一個粗胚,戰後又經歷一次整合與本土化,最後則是1980年代的民主化,塑造出我們今日的台灣共同體。吳叡人強調,形塑台灣人共同體的要素跟力量是什麼?就是自由,因為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雖然有來自各個不同族群的移民,但來到此處,都是在追求自由。這個追求自由的歷史記憶,形構出台灣人重要的共同體。
吳叡人指出,從現在回看文協成立至今一百年,台灣人自始至終有三個重要的追求目標:成為世界平等的一員、成為可以自我決定的共同體、成為可以決定自己命運自由的人。鄭麗君詢問,如何用一句話定義「自由」?吳叡人說,他認為「自由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自由是靠自己爭取、創造、維持的」。
【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
節目最後,鄭麗君請吳叡人推薦台灣人追求自我啟蒙最需要閱讀的一本書。吳叡人表示,他想推薦卡繆的經典著作《瘟疫》(La Peste),因為瘟疫的故事,彷彿是台灣命運的隱喻。《瘟疫》中有一段話是:「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吳叡人說,台灣是一個受困的島嶼,但我們透過正直、民主、持續的日常努力,已經創造一個公益的、民主的城邦,人們可以自由在這裡生活。
自由,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台灣人正在用自由向世界證明:我們就是台灣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