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詩返農鄉
在6月24日的「自由副刊」,吳晟以〈歌詩返農鄉〉為題,回顧了他與兒子吳志寧以詩歌回到農村的過程。
吳晟從祖父輩回望,在1999年因為田產的管理,開始規畫種樹,在自家田地種植台灣原生樹木,慢慢實踐其多年來推動種樹的理念。
小兒子吳志寧,在中興大學森林系就讀期間,寒暑假也會回家與吳晟一起種樹。吳晟回憶,吳志寧會向他邀功,表示為了孝順,才回家幫忙種樹。吳晟除了表示欣慰,更說:「沒錯,你幫我種樹,但我也是幫你們種樹呀!應該說,我們一起為世世代代更美好的自然環境而種樹。」
***
接著,吳晟娓娓道來種樹的「鋩角(mê-kak)」,例如在種植初期,大約四、五年,需經常除草;也必須注意藤蔓叢生的問題,若樹苗被藤蔓攀附、纏繞,樹苗就可能會枯死。還有側枝修剪、土質照護等,都需要費心照看。
到了2014年,吳晟的樹園已有約3000棵台灣原生樹木,這一年,更是吳晟父母的百歲冥誕,決定在樹園舉辦一場紀念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由吳志寧籌畫,將吳晟詩作如〈泥土〉、〈野餐〉、〈阿媽不是詩人〉等,改編成歌詞,這就是後來的《野餐》詩歌專輯,這張專輯也在紀念音樂會當天首發。
而在這場音樂聚會活動中,最被賓客津津樂道的節目,竟然是吃「鹹糜」。
關於這場音樂會的更多細節,請到《自由副刊》閱讀: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24653
總是以誠懇的詩句、對土地與自然的執著下筆的吳晟,抱著「盡量為台灣自然環境做一點事」的信念,要替青平台【台灣・下一步——2022永續民主願景講堂】揭開序幕。
吳晟老師將在這一次的演講中,以〈一定要曰台灣—台灣原生種的樹與詩〉為題,用他的詩與兒子吳志寧的歌為引,從文學詩歌的路徑進入台灣原生種樹木的生態世界,邀請大家從知性與感性的雙重層面認識樹木。
7月24日,不信自然喚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