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五)【哲學星期五@台北】─《批判性閱讀─張娟芬談死刑判決》

活動

死刑判決是一個永久地讓一個人消失的決定,這樣的判決是怎麼形成的?

法律判決就像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能是虛構,它必須根據時序、真實訊息所產生的證據,進行犯罪過程的描述,至少需要前後一致、與主觀知識系統有相符性,並基於忠於事實的要求,而推導出的因果關係。不過判決中,除了描述之外,也不時滲入道德語言,來正當化自身。法律判決與一般的歷史與小說敘事不同,不管它是真實還是虛構,都會被國家權力所支撐:它改變現狀:從自由到不自由、從活著到死亡。

判決所顯示的敘事,也包含了素材的篩選,作為犯罪情節的鋪陳,這背後有甚麼樣的敘事理論或言語行動理論? 當我們看到判決這個需要高度謹慎的工作,判決書寫的格式化,時常引用的「不知悔改」、「已昭天理」、「以儆效尤」…等引導式的道德習語,是否也預設了一種 標籤化的道德偏見?一旦,這些判決被一種道德義憤揉雜對極惡的想像所控制,而缺乏必要的冷靜,難道不會流於主觀的盲目?這樣的標籤化,所造成事實的空洞 化,難道不會是一種便宜行事,可能讓當事人遭到不公平的判決,進而違背法律判決的初衷─正義?

判決也可能忽略一種社會成因,而將犯罪個人化的敘事方式,這種方式,是否讓我們可以真正了解何謂犯罪成因? 一旦,這個敘事被運用來判定一個人永遠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死刑判決,這會是甚麼樣的敘事結構所形塑的故事呢?

本周【哲學星期五@台北】為您邀請到更生人&作家馮光遠來主持,並請從歐洲短暫回台、長期以來投入關注的台灣死刑廢除的作家張娟芬小姐,分享他如 何看待死刑判決背後的敘事邏輯,並從批判理論,去看待死刑判決作為一個文本,它是如何選材,又是哪個環節被忽略? 也特別邀請從花蓮趕來與談的國際特赦組織(AI, Amnesty International) 台灣分會理事長、東華大學謝若蘭教授。

(自由入場、無需報名;感謝【慕哲咖啡館】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時間】 2014年 12月 12日 (五) 19:30–21:30
【地點】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 馮光遠│作家&更生人
【主講】 張娟芬│作家&「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
【與談】 謝若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
【主辦】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