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30 (五)【哲學星期五@台北】─「鳥瞰」的侷限:從法國觀點重訪《查理周刊》事件」
【時間】2015 年 01 月 30 日 (五) 19:30–21:30
【地點】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主持】吳豐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哲學博士
【主講】歐陽勵文 Olivier RICHARD│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翁燕菁│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主辦】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
2015 年 1 月 7 日,兩名暴徒闖入法國巴黎的《查理周刊》社,報復該刊對於穆罕默德的褻瀆,槍殺了十二名雜誌社成員,並造成十一人受輕重傷,震驚了全世界。全球輿論立即掀起了「我是查理」(Je suisCharlie) 的運動,三十國的領袖也破天荒地齊聚巴黎,領上百萬人的遊行隊伍,表達對於言論自由的捍衛。在其他區域,亦掀起了許多的反查理周刊提出「我不是查理」 (Je ne suis pas Charlie)與反西方霸權的反省與示威遊行。逝者已矣,暴徒已亡,但查理周刊的陰影仍在天空盤旋。
從表象看來,此件暴行是對於言論自由的侵害,意圖讓公共輿論對於宗教禁忌噤聲。深層地看,此事件並非獨立事件,它深深嵌入法國當代歷史文化的發展肌理,與 法國長期的嘲諷文化傳統、政教分離的憲政文化、擺盪在宗教寬容與族群同化之間的移民政策都密不可分。此事的後續發展,更可以看到基督教與回教之間文明衝突 的軌跡。身處法國文化脈絡「之外」的我們,很容易落入「鳥瞰」的侷限:只見粗略的地景輪廓,而忽略了微小而深刻的細節。當我們簡單地以西方 vs.東方、基督教 vs.回教、帝國 vs.殖民地的框架定義「查理周刊」事件,無論我們妄加自稱「我是查理」或「我不是查理」,都無法公平地看待這一件發生在巴黎的本土攻擊事件。
本周哲五邀請了法國文化協會主任歐陽勵文(Olivier RICHARD)與長期留法的政治大學政治系翁燕菁教授,由兩位講者將我們從「鳥瞰」的視野拉入法國的歷史文化脈絡,重新理解查理周刊事件以及它的後續發展與意義。
(自由入場、無需報名;感謝【慕哲咖啡館】提供場地,無強制性消費,但是鼓勵大家在店內消費,支持咖啡館「無償提供」【哲學星期五】場地使用)。
【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獨立媒體學院官網】
http://www.indiemedia.tw/
【獨立媒體學院 Facebook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
【哲學星期五 Facebook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
【哲學星期五官網】
http://www.5philo.com/
【策劃行政】廖健苡、陳廷豪、洪崇晏、沈清楷【海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