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王墨林演講「劇場中的身體與政治」 - 筆記2012/1/4

新聞
文/于善祿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答應「青平台」主持今年一月至二月的系列講座,因為地點在慕哲咖啡(CAFÉ PHILO,簡稱 CP),所以稱做 CP 講座,又由於標榜「人文也可以很夜店」,這個包羅萬象的文化沙龍則名曰「夜之巴別塔沙龍」。

一月份我所主持的主題是「劇場與民主」,在農曆年假前的連續三個星期二 19:30-21:00(1/3、1 /10、1/17),安排了王墨林主講「劇場中的身體與政治」,許雅紅與李昀主講「演員之路──移動的帳篷,勞動的身體」,以及賴淑雅主講的「劇場中的柔性革命──談被壓迫者劇場」。

二月則是王榮裕主講的「金枝演社與台客華麗美學」(2/20),和鍾 喬主講的「民眾劇場與民間美學」。這些都是當前臺灣劇場界特殊的文化景觀,過去我也都正好寫有相關的論文,這些講座不只將我們這些劇場朋友揪到一塊兒,還 讓這些邊緣、庶民、底層、勞動的創作身體與民間美學,透過這樣的文藝沙龍平台,推介給更多的藝文愛好者。

今晚由大墨(王墨林)開講「劇場中的身體與政治」,在這個限定講題底下,他指出「個體孤獨性的存在」、「對現代 性與共同體的抵抗與逆反」、「因為逆反與搏鬥,身體行動具有了政治意義」、「即興是自由、邊緣、危顫顫的」等存在主義哲學式的身體政治學理念,他從存在的 孤獨感出發。

以其編導創作過的《軍史館殺人事件》及《黑洞3》為例,說明他所要求演員企圖達到的存在感,是真真正正在抵抗「失去」、「異化」與「被異化」,不需要依賴於共同體,強調個體的自由,不被籠絡,而是要抵抗、逆反與搏鬥,這樣的行動才有存在意義,這種存在狀態才充滿了政治性。

在當今全球化與消費主義的大潮底下,再加上想像共同體的催化,人越來越像,個體性與存在感越來越淡薄。我覺得今晚我聽到的是,大墨面臨這種處境所進行的行動策略思維,理路清晰,戰鬥姿態也鮮明可見。從1990年代初期讀其《都市劇場與身體》。

當 時由於自我學養不足,只覺得是某種天書囈語,「王墨林你跑太快了,我追不上」,當時能與其談論身體論者,也不多見;經過十幾年的持續書寫與評論,累積了大 量的當下批評,卻僅在幾年前輯成《台灣身體論》一書,偏偏這十幾年,社會人文與文化研究領域關於身體論的觀念與論述已經大幅提升了質量,但該書所收文章與 觀點卻稍舊,這下便成了「王墨林你跑太慢」的印象,此乃非戰之罪。

其實大墨嘗自言,不甚喜歡以學院派的書寫,將其論述觀點成書出版,因為那樣子的話,就會有被框限住的感覺(fixation),他喜歡的是像今晚這樣,從幾個關鍵詞出發,在論證的過程中,慢慢理出頭緒,達到某種暫時性的觀察報告與現象學式批評,永遠處於恆動動態中。

我 非常能夠理解與贊同他的感受,做為一名當代文化的介入與批評者,他的語言與行動立場永遠都是在當下的,沒有跑太快,也沒有跑太慢,雖然他說他是個虛無主義 者,但是他也說他會不斷地在絕望中抵拒,身體的動能就表現在這樣的抵拒過程中,仍然充滿希望,如此一來,動作就有了意義(雖然意義是後設出來的),這就是 他所謂的行動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