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與全球債務 - 沒有夢想的泡沫年代

新聞

在金融海嘯前,許多人曾樂觀地估計,美國次貸所引發的經濟衝擊,將僅限縮於美國或歐洲等先進國家,也僅限於金融面衝擊,因為,在 2008 年 9 月前,亞洲各國生產及出口都仍然持續創新高。但隨著雷曼兄弟投資公司宣布破產,衝擊瞬間襲捲全球,層面也從金融面蔓延至實質消費及投資行為。

文 / 龔明鑫 | 責任編輯 / 易俊宏

 

全球金融海嘯中的亞洲/台灣處境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之所以稱為「海嘯」,主要因為全球景氣在 2008 年的上下半年呈現截然不同的態勢。尤其在 2008 年 9 月中旬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後,全球金融信心崩潰,美國股市道瓊指數一舉摜破 2008 年過去 6 年來的 9,500 支撐點,全球股災再起,消費投資遽降,並蔓延到國際貿易部門。

台灣 9 月份工業生產也開始轉為負成長,而對外貿易趨緩,出口出現負成長,政府也開始大幅度地推出貨幣及財政政策,包括調降存款準備率、降息、股市護盤、減稅、擴大公共支出等措施。

但這些措施,都無法扭轉後續工業生產的持續減少,出口衰退幅度的持續擴大。全球金融海嘯起於美國及亞洲間金融及貿易的失衡,金融受創,貿易焉能不受影響。

過去亞洲以低匯率低價商品銷至美國,美國初期還能以服務及智財商品作為交換,但以過去中國出口每年 20% 甚至 30% 的成長幅度,而 2001 年 ICT 泡沫破滅後,美國哪還有那麼多的服務及智財可供交易,最後可供交換的便只有借據(債券)及所虛構出來的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

這就是我們看到金融海嘯前,美國經常性貿易大量逆差、美元及金融商品氾濫、及低儲蓄的情境,相反地,亞洲卻擁有大量的貿易順差、擁有最多的美國資產、超高的儲蓄率。

 

泡沫經濟埋下金融海嘯遠因

在金融海嘯前,許多人曾樂觀地估計,美國次貸所引發的經濟衝擊,將僅限縮於美國或歐洲等先進國家,也僅限於金融面衝擊,因為,在 2008 年 9 月前,亞洲各國生產及出口都仍然持續創新高。但隨著雷曼兄弟投資公司宣布破產,衝擊瞬間襲捲全球,層面也從金融面蔓延至實質消費及投資行為。

最後在全球同步動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救市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才使金融重新運作,及恢復投資與消費。或許許多人會覺得失落與悵然,怎麼號稱 1930 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卻不過如此而已,對於全球經濟成長衝擊甚至比不上先前的網路泡沫破滅。但這些人卻未曾想過,為了度過此一次危機,我們卻必須花往後好幾十年的時間來償還財政透支。

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2008 年金融海嘯之所以有排山倒海之勢,就是為了解決網路泡沫破滅,而造就了另一個更大泡沫。因此,當在政策加持下 2009 年小幅衰退,以及政策不退場下 2010 年的誇張成長,就我個人而言,反認為不安,這些因為政策所產生的扭曲現象,終會在未來不知什麼時候付出代價。

 

景氣榮景或國債危機?歐亞經政大不同!

更糟的是,當政策無法持續時,景氣卻可能仍無法自主運作,首先歐元區便發生這樣的現象,許多南歐國家在大一統強勢歐元的幻覺下,根本無法達到國際貿易平衡,而必須不斷發債借錢軋平,而因應金融海嘯本已是強弩之末,終使這些國家產生主權債務危機。

歐債問題所造成歐元區經濟復甦能力的弱化,已是預料之中,不過,當美國經濟復甦力道也開始被質疑時,那麼全球景氣就得被重新檢視,包括就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耐久財訂單等等指標,不如預期下,聯準會(Fed)主席布南克的中性偏弱,低利率政策延至 2014 年底,也就不足為怪。

現在情勢,又回到金融海嘯前,當美歐日景氣能見度不高情形下,亞洲及新興國家景氣能否與其脫鉤呢?亞洲及新興市場陸陸續續也開始有負面訊息出現。例如,去年高達兩位數通膨的印度,得不斷升息以穩定通膨;俄羅斯景氣本就因油價而載浮載沈;而原本眾所厚望的中國,也顯示新增人民幣貸款明顯減少,貸款數據減少,除了反映對房市的抑制效果外,也連帶反映對耐久性消費財需求,包括家電及汽車都產生銷售成長趨緩的現象。

我們可以概括來看,經濟不景氣是否真的完全脫離?恐怕還需等政策退場後才算數。就是因為政策仍不斷地介入,所以使得景氣如此撲朔迷離。如果說金融海嘯是因為民間的貪婪,及政府的怠忽,那麼政府就正把未來的資源拿來填補現在貪婪的破洞;因此,就短期而言,各國的經濟表現,仍視各國政府花得起多少錢。不過,從長期來看,今天花的錢,終得在來日付出代價。

 

投資未來或是債留後世?

通常,我們談經濟景氣,可區分為短中長期景氣循環,而其觀察指標各有不同,短期觀察重點為存貨變動;中期主要指標為設備投資及技術革新;而長期重點則在於建築及房地產。目前各國政府除了減稅或補貼方式,促進消費及投資,以去化存貨外,更利用極度寬鬆的貨幣環境,希望促使中期景氣提前到來,並延緩長期景氣弱化時程。

在中期技術革新上,金融海嘯前,大部分的技術前瞻預測機構,均預測新能源真正廣泛運用的時間會落在 2015 年之後,但在美國政府帶頭鼓吹下,再加上超低的資金成本,使得實際效益還未實現,但卻已把未來的利益提前實現或偷走了,比亞迪的泡沫不就建構在美國資金及中國市場夢的基礎上。

而在長期的房地產上,低利率已成為支撐房價的唯一因素。因此,總結來看,若問未來的景氣如何?端看以這種犧牲存款者及後代利益,輸血支撐的泡沫價格,還能撐多久?還剩多少正當性?

在面對全球熱錢狂潮的大賭局,台灣該如何面對?單純做莊,賺點佣金?還是自己也下海賭一把?顯然,這都不是什麼好的因應之道,因為資金潮一過,又回到灰姑娘原形。

因此,還是得想個辦法,讓資金潮留下帶不走的痕跡,要炒股就炒吧,但是如何引導把籌資來的錢投入下一世代的產業技術與創新,恐怕政策得傷點腦筋;同樣地,要炒樓,政府大概也難擋,不過,倘若可以把此資金,導引到都市更新,提升住宅品質,政府也得想些辦法。

資金潮過後,如果可以讓台灣產業創新能力翻兩番,也可以讓一般庶民改善居住品質,那麼,資金潮的來去,才不致成南柯一夢。

* 圖片來自 :  Vector 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