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演社劇團團長王榮裕:藝術要貼近庶民的生活

新聞

胡撇仔戲的由來要從日治時期說起。1895年日本治台,1915年辜顯榮買下原本由日本人經營的淡水戲館,演台灣人愛看的戲,創造了所謂的「內台戲」,和在廟會、廣場所舉辦的「外台戲」相對,造成一時轟動,同時出現了許多歌仔戲名角,可謂歌仔戲的第一個春天。


青平台CP講座 :「金枝演社與台客華麗美學」講座紀錄

 

【主持】:于善祿|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主講】:王榮裕|金枝演社劇團團長
【時間】:2/20(一)07:30~09:00 p.m.
【地點】:CAFÉ PHILO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3號B1

紀錄|黃桂卿 (台北教育大學),責任編輯|何旻燁

 

王榮裕出身歌仔戲世家

王榮裕:現在是台灣新文化的時代,自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後,台灣人的自我意識提高、對這塊土地的意識也高漲,我就是在這時候接觸戲劇。我出身台中歌仔戲世家,母親謝月霞是金枝演社第一個得到電視金鐘獎的女演員。雖然她在兩年前過世了,但沒關係,金枝演社由我來傳承。

金枝在1993年成立,至今已經連續14年成為文建會的扶植團隊,能夠拿到政府的補助,金枝演社等於是國家養大的。我們要認同台灣這塊土地,知道自己的強項在哪,創新就要知道傳統在哪!不然複製來的文化沒根據。

歌仔戲以前常演「古路戲」,有朝有代,不能亂演。金枝演社表演「胡撇仔戲」,不用對歷史交代、天馬行空的想像、繽紛的聲光效果,有時再加入時事,能夠編出岳飛打張飛、打得滿天飛的劇情!

 

胡撇仔戲融合時事跳脫傳統歌仔戲限制

胡撇仔戲的由來要從日治時期開始說起。1895年日本治台,1915年辜顯榮買下原本由日本人經營的淡水戲館,演台灣人愛看的戲(原本的戲院演日本人愛看的戲),創造了所謂的「內台戲」,和在廟會、廣場所舉辦的「外台戲」相對,造成一時轟動,同時出現了許多歌仔戲名角,可謂歌仔戲的第一個春天。

然而1916年皇民化後,民間開始改姓日本姓、講日本語,不能舉辦廟會、也不能拜神明。當時的歌仔戲也被禁止。當時劇院就派人看門,沒事就打綠燈,繼續演出,警察來時就打紅燈,表演者馬上從歌仔戲的裝扮換成和服、唱台語變唱日語。樂隊的嗩吶換成薩克斯風。

「Opera」這個字就由這個時期從劇院中傳出來,演變成現在的「胡撇仔」。胡撇仔戲有後現代主義的風氣,有多重拼貼的特色。

之前對於我媽媽的職業,我時常覺得羞恥,因為胡撇仔戲不能算是藝術。想像中藝術就是那些讓人「哇!看不懂」的東西。1980年後,我被開啟了藝術之眼,才知道歌仔戲才是真正台灣的代表,而我媽媽是台灣真正的寶!

 

金枝演社傳達幸福感貼近庶民生活

1996年金枝第一齣胡撇仔戲演出一鳴驚人,但我卻怕怕的,自覺實力不夠,需要更充實自己。後來的工作目標,是先把觀眾騙進劇場看戲,作通俗的戲劇,讓一般平民也知道,「哦!原來藝術這麼簡單!」金枝演出庶民的作品、演出庶民的故事、貼近庶民的日常生活。

西元2000年之前,我懷著悲觀思想,做悲觀的劇。西元2000年後,我編劇的方向開始朝向幸福、愛與美,因為小孩子出生了。我發現幸福是簡單的、快樂是容易的,我想把這份平凡的快樂,藉由舞臺分享給觀眾。

臺灣人應當認同自己的文化,做個快樂的台灣人。戲劇是play,也是玩,我要大家歡喜來看戲,也要看完把歡喜都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