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 哲五@台北 -媒體面面觀 - 為何「拒絕中時」?

活動

一則「黎智英欲脫售台灣壹傳媒」的消息,引爆了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間的戰火。當報章媒體挾採訪寫作之名,對同業進行「文誅筆伐」的攻訐之際,讀者「知」的權利,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侵害;究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以「拒絕中時」為例。

為何有人「拒絕中時」?它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是甚麼?

 

從時間來看,「拒絕中時」是2011傳播界「拒絕媒體巨獸出沒」運動的延伸,當旺旺集團的蔡衍明不僅擁有三中媒體(中時、中視、中天),還要跨足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引發了「媒體集中化」的討論,試想當媒體集中在少數人手上,言論自由還會是多元的嗎?

 

特別是2012年2月初,一篇刊登於華盛頓郵報的專訪,引發各界的譁然,而接受採訪的,正是現任旺旺集團的老闆、身兼中國時報總裁-蔡衍明先生,為人所詬病的是,他對於中國「民主化」的觀點及其推崇。就媒體自由上,蔡衍明也以「媒體老闆干涉底下記者怎麼寫新聞」(洪貞玲語),對蔡衍明先生來說,「記者雖然有批評的自由,但是下筆前必須考慮後果」。這時,新聞自由不過是「老闆意志下的」新聞自由?

 

為此,由國內多位學者所聯合發起「拒絕中時」運動於焉而生;這項運動的主要訴求十分明確:「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拒絕」,並拍攝共十支的影片說明他們為什麼「拒絕中時」。如今,兩個月過去了,在「拒絕中時」運動方興未艾之際,中時與蘋果的戰爭開打之時,讓我們重新思考:究竟媒體所該扮演的角色為何?在挖掘、報導真相之際,是否又涵蓋過多的本位思考?而這,對於吸收資訊的讀者而言,又代表著什麼樣的危機?

 

本周的 Café Philo 哲學星期五,便將邀請天下雜誌的主筆-李雪莉小姐探討台灣報章媒體的現存問題。當多位學者起身發動「拒絕中時」之際,中時 V.S. 蘋果大戰,只是促使我們要更深刻地思考這一連串事件,以及結構性的資本集中與媒體自由的關係。本周五晚間,可千萬別錯過本次精采的對談喔!

 

※    提醒:本次4/20(五)「哲學星期五」改在「綠逗豬式會社咖啡館」地下一樓。
地址:台北市松江路69巷8-1號

 

 

延伸閱讀:

 

利潤至上 旺旺集團自我審查(公民新聞平台)

一則黎智英脫手傳言 引燃蘋果中時戰火(新頭殼)

蘋果 VS. 中時大戰 標題火辣版面足(新頭殼)

「拒絕中時運動」(一)吳叡人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e4tmcNXts&feature=youtu.be

 

 

活動資訊:

[table id=20 /]

 

 

【交通資訊】

檢視較大的地圖

關於哲學星期五:

哲學星期五並非演講活動,而是一個對談與互動的活動。活動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約 50分鐘,由主持人準備一些標準問題與當周的與談人對談。所謂的標準問題就是主持人設想大家會感到興趣的基本問題。第二個階段是由現場的朋友和與談人對 談,大約 40 分鐘到一個小時。第三個階段是與談人的分享時間,通常與談人會介紹他最近感興趣的議題或是活動,大約 15 分鐘左右。第四個階段則是交誼與自由對談的時間。來參與的人常常討論到深夜還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