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 哲五@台北 -新「飲食」男女:吃喝也有正義

活動

「吃、喝」的背後,刻畫的正是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物種乃至於自然環境的關係,甚至當食物生產進入工業化模式之後,食物從土地到嘴巴的過程,成了一個巨大的黑箱:農藥、化肥、施用基改種籽的耕作模式,以及透過施用抗生素、生長激素、賀爾蒙、化學飼料以達到飼養密度和產量倍增的工業化畜牧,不僅造成無以估計的生態浩劫,也對人體「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健康威脅。

「正義」與否,是人們評斷公共議題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判準,但對於「飲食」的問題,卻很少看到人們以正義的尺度來反思。可能的原因或許是對多數人來說,「飲食」是極為個人的事情,豈有什麼「正義」與否的問題?

麥可‧波倫 ( Michael Pollan ) 在《 雜食者的兩難 》 ( The Omnivore’s Dilemma ) 一書的一個觀點:「飲食方式代表著我們與自然界最深度的關係」。豈不是?「吃、喝」是構成生活維持最基本的活動,無論你吃什麼、喝什麼,無論是葷食還是素食,我們總得吃吃喝喝。而「吃、喝」的背後,刻畫的正是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物種乃至於自然環境的關係,甚至當食物生產進入工業化模式之後,食物從土地到嘴巴的過程,成了一個巨大的黑箱:農藥、化肥、施用基改種籽的耕作模式,以及透過施用抗生素、生長激素、賀爾蒙、化學飼料以達到飼養密度和產量倍增的工業化畜牧,不僅造成無以估計的生態浩劫,也對人體「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健康威脅。

另一方面,工業化的食物生產,也隱藏著資本壟斷農畜食材,以及市場決定食物分配後,所造成分配不均,反過來出現「飲食階級化」 ( 窮人與富人吃的東西,不僅是價格差異,也有品質高下 ) 的問題。甚至,在國際糧食危機下,區域分工造成每個國家對糧食自給率漸漸輕忽,也牽動每一個國家安全的課題。

人類飲食改變的歷史,也刻畫著「科學進步」的痕跡。工業化糧食生產食物工業大行其道,背後得依賴一整套科學論述和技術的撐腰。然而,儘管我們批判現代科技介入農食產業所帶來的災難,但卻也同時遭遇一個難題:難道我們可以拋棄現代科技,回歸原始自然的農業嗎?天真的自然主義者或許會追求這樣的浪漫情境,但稍點務實的態度,我們無法無視於地球上龐大的人類物種對糧食的基本需求量是如此之大,原始的農畜生產方式,顯然無法提供,我們得設法增加產量,或者有效的降低人口數量的增長,不然就是必須有效降低人類對食物的需求。因此,問題不再是排除科學知識與科技,而是如何適當地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並且不讓科技造成對人類生存的反噬。所以說,「飲食」的課題,也讓我們最切身的日常事務,去反思科學知識技術的入口。

本次除了請到廖品嵐小姐擔任開場主持人,並由謝昇佑擔任與談人,跟我們聊聊,台灣飲食應該注意甚麼事,如何吃出正義,以及作為飲食男女的我們,如何面對吃喝背後的眉角?

 

活動資訊:

[table id=41 /]

 

【交通資訊】

捷運 : 板南線善導寺站六號出口左前方
汽車停車 : 善導寺地下停車場(忠孝東路上進出)
機車停車 : 從杭州北路進入北平東路轉進紹興北街,善導寺旁有機車停車格

檢視較大的地圖

關於哲學星期五:

哲學星期五並非演講活動,而是一個對談與互動的活動。活動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約 50分鐘,由主持人準備一些標準問題與當周的與談人對談。所謂的標準問題就是主持人設想大家會感到興趣的基本問題。第二個階段是由現場的朋友和與談人對 談,大約 40 分鐘到一個小時。第三個階段是與談人的分享時間,通常與談人會介紹他最近感興趣的議題或是活動,大約 15 分鐘左右。第四個階段則是交誼與自由對談的時間。來參與的人常常討論到深夜還欲罷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