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與創新經濟
從千禧年以來,台灣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經濟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戰。從中所得水準的投資/效率驅動,轉型為高所得水準的創新驅動模式,成為各界共識。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特色,是擁有許多的原創性創新(homegrown innovation),也就是從自身的社會文化土壤裡,長出許多獨一無二、具有在地特色、難以被取代,而又源源不絕的創新創意活動。
轉型創新需要回歸人的軟實力,亦即以人與社會為主體,重視教育、科學、文化等軟實力發展,並優化工作條件與生活品質。我們倡議將國家經濟發展目標,明確地重新定位為:「把台灣打造成全世界最適合人居住、生活品質最佳的地方」。這項定位,將徹底改變我們的思維框架,讓市場經濟與科技產業發展,重新回到「服務所有公民」的根本命題。而且我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也會因此轉變成為友善與永續,從中創造新工作與刺激新的產業想像與動能。
看待經濟事務,應從長期、整體與社會視野出發。經濟轉型,需要以民主治理能力提升與社會轉型為基礎,以「人的軟實力」結合「社會的暖實力」。透過社會支持每一個個人,讓個人的能力能夠提升,讓社會充滿獨特多元的個體與擅長合作的文化。如此一來,社區社群將化身為一座座充滿情感與生命能量的創新生態圈,發揮「愈在地、愈國際」的力量,形成台灣獨有的國家競爭力。
轉型創新,絕非易事,需要一個全新的治理體系,來統合不同面向的政策。目標就是要使社會系統,轉型成為一個創新的社會(社會創新),並且持續民主深化,讓每個人熱衷於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治理,體悟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兩者間息息相關。從「整體論」的角度觀之,轉型創新需要同時改革宏觀總體層面(提升民主治理,追求進步價值與科學新知,例如從數位轉型與能源轉型的治理之中創造綠色智慧的產業生態系與商機)、中觀層面(產業的競爭策略升級,亦即重視基礎研究以領先市場,以及積極創造社會價值)與微觀層面(透過良好的公共支持服務體系,讓工作者擁有不斷學習與樂於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