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密切留意人民幣國際化動向
人民幣國際化,中國證監會今年4月首次自信提出,顯示官方強烈企圖心。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指人民幣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同和接受使用,讓貨幣功能逐步由計價單位,演進至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功能,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最後成為投資貨幣和準備貨幣。對於人民幣跨境使用與可能的國際化,中銀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教授,以及北京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丁志杰院長去年在台灣也發表一場公開演講。曹教授認為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近年和各國經貿往來頻繁,人民幣有國際使用的基礎。雖然兩位中方學者主觀期望人民幣有國際化的一日,但當時曹教授只提出「人民幣境外流通」,對照中國證監會國際化的說法相對保守。
中國正積極推動建立海外人民幣離岸中心,除香港、新加坡、台灣之外,英國、德國、法國、盧森堡、澳洲等,各國亦積極爭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年報資料,2013年底,中國人行與各國央行及貨幣當局累計簽署23 個雙邊本幣互換協定,總規模超過2.5兆元人民幣。我國若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則應儘速建立回流機制,簽署兩岸換匯協議(SWAP),透過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模式,允許台灣募集人民幣資金能匯回中國,或與香港、倫敦等其他境外中心互相流通形成人民幣「境外循環」,增加台灣的人民幣去化管道。
持平而論,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最大出口國。根據國際清算銀行資料顯示,透過人民幣的外匯交易占全球總外匯交易量,由2010年的0.45%,大幅增加為2013年的1.1%。但IMF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外匯儲備約60%仍以美元為主,其次為歐元25%。我國央行指出目前約有近40個國家央行持有人民幣資產,但其實以人民幣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比例仍低,不過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25年時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存底所占比重有機會將超過5%。
中國自2009年4月允許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自2011年8月擴大至全國,人民幣跨境貿易業務呈現快速成長。根據人行資料,2010~2013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量分別為0.5兆元、2.09兆元、2.94兆元以及4.63兆元人民幣,2014年第一季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已達1.65 兆元人民幣,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了64%。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出口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若能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亦可減少企業匯兌成本及匯率變動風險。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於2014年5月發布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2013年1月人民幣排第13位,在全球支付系統中比重為0.63%,2014年3月時人民幣的排名雖然大幅前進至第7名,但觀察人民幣占全球支付的比重也僅達1.62%。雖然人民幣的國際需求已經出現,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仍然有限,目前停留在香港、台灣等地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階段,中方期盼至少先讓人民幣成為亞洲的區域貨幣,藉此建立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基礎。
在曹遠征教授演講中擔任與談的中央研究院胡勝正院士一針見血的指出:人民幣國際化有兩項挑戰。一是中國對貿易伙伴進口用人民幣支付,但貿易伙伴對中國出口有更高的需求,人民幣的流通等於是左手進右手出,實際上人民幣並沒有在世界上流通使用。因此人民幣要國際化,中國必須改變目前經常帳出超的情況,大幅增加進口,讓中國從全球工廠變成全球市場,才能大幅增加進口,讓人民幣有國際流通的貿易基礎。二是資本帳開放,透過香港、新加坡、倫敦的管道,讓人民幣可透過資本帳進出,但目前資本帳管制進出不自由,短期資金、證券買賣,仍須審批,若能將審批拿掉,自由進出,人民幣資本帳才算開放。且開放的前提是中國必須進行經濟改革,尤其是金融市場的改革,壞帳、影子銀行與地方債問題也必須處理。中方學者丁志杰教授也認為,未來人民幣走勢,取決中國經濟基本面發展,經濟成長需7%,才能支撐人民幣的未來。
2014年初以來人民幣不升反貶,匯率走勢出現大變化,主要原因即在於中國貨幣當局希望打壓長期以來市場普遍對人民幣升值的單邊預期,並遏止國際熱錢持續流入的炒作資產及投機套利行為,加上今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動能及外貿表現亦走弱的條件下,人民幣出現一波過去20年來最明顯的貶勢。但市場預估人民幣再大幅貶值的可能性已經不高,但震盪加劇的匯率走勢則是可預見的常態。
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正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條件。雖然人民銀行已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幅度。1994 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區間允許在中間價上下幅度是0.3%,2007 年擴大至0.5%,2012 年擴大至1%,中國人行允許自3月17 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但人民幣的浮動區間擴大仍然十分有限,未來應讓市場力量對人民幣匯價之決定力進一步提高,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國際化。不過中國當局也擔心人民幣的匯價步上日本廣場協議的後塵,不願也無法承擔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風險,但適當的放手讓人民幣匯率更多由市場機制來決定,才能適度回應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籲。
預期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短中期將先透過與貿易對手國的進出口往來以人民幣結算達成,而後中長期拓展到金融交易和投資活動,最後長期則使各國央行或其他機構願意持有人民幣之外匯儲備,且儲備比重提高至一定的水準,達到人民幣全球化的目標。而貨幣國際化的利益有如鑄幣稅的收益、規避匯率風險並降低匯兌成本、減少央行對外匯儲備需求以及提高對國際金融或經濟的影響力。過去中國長期大量投資美元計價資產,而受制於美國貨幣政策的走勢,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大量持有美國公債而承擔了美債的價格波動,且不時被美國政府質疑操縱匯率,並要求人民幣升值。
中國證監會罕見地使用人民幣國際化一詞,某種程度上也彰顯了中國官方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企圖心,可預見的中國除了在政治及軍事上,也展現在經濟及金融層次,與美國分庭抗禮的決心。而中國發展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最根本的做法,仍然在於中國經濟體的徹底轉型,配合經貿情勢演變,去除資本帳管制,讓外匯管制自由化,放手讓人民幣升貶皆有的雙向走勢,並更積極的改革開放、追求市場經濟的實質涵義。台灣面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快速發展,要如何不卑不亢的維持本國經濟與貨幣的自主權,考驗台灣人的智慧,留意中國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動向,自然是刻不容緩的基本功課!
本文作者:青平台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錦稷
文章來源:民報,【密切留意人民幣國際化動向】
發表時間: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