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聲望層級障壁下的有限改革策略 ──回應林國明教授〈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的問題與改革〉

分類
教育平台

                                         

【十二年國教,怎麼做會比較好?】
圖片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allen12313/post/1324529392

標榜「免試升學」、「高中均優」的十二年國教,在2014年匆促上路,籌辦期間爭議不斷,直至6月20日第一次免試分發放榜前後,社會爭議仍未稍 歇,尤以基北招生區(包含台北市、新北市以及基隆市)的家長尤烈。各界抨擊有之、辯解有之,而欲在既行基礎上,調整技術細節,使其回復原良善利益正軌的評 論與對策,亦在所多有。其中,林國明教授在部落格「巷仔口社會學」正式發表〈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的問題與改革〉 一文,引起高度關注。本文提出些許觀點,以為回應,盼使討論接續,以為在民間形塑相對於官方決策網絡之公共議題空間,盡一分力。

林國明教授的宏論,清楚地指出首屆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的亂象,並提出可行的解決策略。其發前人所未見者,在於清楚指明當前社會「學校聲望層級」現 象。筆者認為,此實為討論十二年國教不可不察之背景事實,改革策略亦必依此事實而為對應設計。振奮佩服之餘,提出下列幾個觀點呼應:

●現階段,可行的改革手段只能在學校聲望層級內模糊

一、林文提出兩個因素:「成績競爭原則」以及「社會心理的聲望層級」,打敗了「免試、無壓力、模糊排名」的制度原始設想。目前爭議以及提出的對策多 半仍集中在成績競爭原則下的「是否公平?」而較少討論到「學校聲望層級」。本文認為:不論是否採行林國明的兩個改革策略,下階段改革者真的必須考慮「學校 聲望層級」現象:現階段,可行的改革手段只能在學校聲望層級內模糊,至於學校聲望層級間的障壁是無法突破的,此乃上個世代的傳統遺留,也正好是這群「決定孩子志願序的家長」賴以取得現今地位的始點。想要突破必須召喚更大政治經濟動能,絕非教育技術枝節所能操作。

●客觀上,沒有「學校均優」這回事

二、再改革的策略,如果能在認識論上順此務實思維,切割戰場打有限改革,反而更能貼近十二年國教的原始理想。十二年國教一直低調存在的使命是「就近 入學」,但都被「比序」、「名額」等喧譁聲所淹沒了;至於教育部與教育團體,則在一開始搬出「均優質」來搪塞。如果我們能承認「學校聲望層級」存在,就知 道「均優質」根本是離題的回答:不管縣市教育局處信誓旦旦某某學校這幾年進步多少,已經優質,家長才不管官員所說的,就是要他孩子填「父母認為最好的學 校」。同理,如果將「均優」當作十二年國教可以實施的前提,「教育部沒有等到高中均優,就實施十二年國教」,這種說法,也是不知所云。客觀上,沒有「學校均優」這回事;更重要的,我們本來就不期待、也不應期待每個學校都辦得一樣「優」(「優」,是什麼?)。

三、真正的關鍵還是在「就近入學」。國教的基礎,不管是九年還是十二年國教,都是在就近、便宜的學習資源,這些都是經濟因素,而不是品質因素。學校 「內部的」教育品質之提升,必須要在「外部的」教育資源充分供給下,才可以說是國民教育發展的正途,否則只是興辦明星學校而已。我認為「就近入學」的標準 在於30分鐘通學圈。這30分鐘,不管是走路、騎車、乃至坐校車,都要使台灣大部分地方的學生在此時間範圍內可以達到他的學校。偏遠地區或是以大學區為招 生範圍的高職類科,則以學校宿舍解決。若沒有公立學校,可以特約私立校比照公立收費標準代用,提供需求。「30分鐘通學圈」範圍內的學生有便宜的高中職資源可以就讀,這就是國教。在這裡沒有比序,直接分發,學區入學,真正免試。

四、上面這法子的確不能回應基北區菁英家長的焦慮。但亦如林國明教授所針對的基北區家長的焦慮提出對策,在這裡,筆者也呼籲:若以國民受教權為優先考慮,有益於全體國民之制度,僅因一地之特殊因素而無法配合,何不其他可行地區先行辦理?一國兩制又如何?目前早已「一國15制」。「就近入學」這原則把持住,各縣市教育局檢視轄內資源分布,條件成熟者自可開始實施。那 為著種種理由而抗拒如基北區者,自可延後,保留基測PR入學制度。事實上,筆者並非以敵視菁英心態,而是基北區有著其他縣市所無法比照的基礎:一個四通八 達的捷運以及公車系統,是以地理區位、經濟資源產生變化,「就近入學」要素在此下降。想解決基北區家庭的焦慮,還需要另外的策略。

五、基北區,或者其他招生區,可不可以嘗試思考:「每招生區僅留第一志願,以招生區即為學區,以考試入學;其餘各校,則依照學區分發入學,免試免比序」。亦 即,首先確立人人都有學校可念,但人人都有機會去爭取建中北一女名額(基北區),考不上者,回來自己學區就近入學。沒有太多規則花招,雖然還殘留「成績競 爭」的現象,但,由於各招生區只有一校可以考試,名額大幅縮減,升學壓力雖仍強,但受影響者少,且為圖個機會,願比服輸。而成績雖非頂尖但也很好的學生 (4A),四散各校,幾年內各校水準也隨之提昇,同時大學繁星入學計畫亦擴大辦理,給予偏鄉地區社區高中更多機會。換言之,十二年國教,可以在「就近免試 分發入學」以及「自願考試遠距入學」這句對聯上,緩解大部分爭議與壓力。當然,很多國內外案例指出,社區的經濟結構勢將影響當地高中教學品質,但,這仍有 待都市整體資源的衡平,非教育部門所能獨任。

六、當「中學教育」已成了「家長焦慮」時,改革者不該「見弊欣喜」意圖痛打當局,反而提出背道而馳,短多長空,挖「東名額補西名額」的對策,或是走 上強化分數差異,磨豆子磨死孩子的路數。大家都苦,社經地位高的家長有喊得震天的焦慮,中下階層家長有更多、更深層、說不出、沒人理會的焦慮。就這點而 言,教育部把好好的十二年國教的理想,好好的素材,煮成這一道難以入口的菜,是很大的失敗。

以上淺見,拋磚引玉,就教於方家。

(本文收稿日期2014年7月7日。小標題和黑體,是本刊所加,並經作者確認過。)

本文作者:李重志(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研究員)

文章來源:沒大沒小教育學

發表時間: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