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摘要】2014-07-10「綠色城市青年論壇第13場」兒時的記憶: 遊樂場、公園、歷史空間的發展
當代城市的空間,因著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與積累,正如Henri Lefebvre所言,不斷的被資本給銘刻上他們的印記。因此,許多不同時代的社會空間、歷史地景、公共領域,便伴隨著資本主義體制的不斷深化,而把許多原本的都市體系內的有趣的空間,或是開放的公共領域,給不斷的摧毀與私有化。
當代城市的空間,因著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與積累,正如Henri Lefebvre所言,不斷的被資本給銘刻上他們的印記。因此,許多不同時代的社會空間、歷史地景、公共領域,便伴隨著資本主義體制的不斷深化,而把許多原本的都市體系內的有趣的空間,或是開放的公共領域,給不斷的摧毀與私有化。因此,當我們在追尋一個所謂現代化的進步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到底,城市的公共性、歷史性要如何的被「記憶」,或是,其實,這樣追尋記憶的想法,只是一種無意義的懷舊行動,甚或阻卻了城市的快速進步。特別是,這些年,都市的大規模更新、事件經濟的引入、企業資本的投入、全球化城市體系的建立,似乎都在召喚著資本的幽靈,不斷的吞噬著我們舊有的城市記憶。因此,我們將嘗試從一個簡單的兒時記憶開始,去思考都市地景的變遷,以及公共性空間在當代社會的轉變!
兒時的記憶—遊樂場、公園、歷史空間的發展
主講人:董建宏(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論壇摘要:
‧六年級生的空間記憶
電視機是兒童重要的生活記憶
科學小飛俠
無敵鐵金剛
史艷文
雜貨店
食品衛生安全
人是否要一直留在過去
時間帶走許多事物的想像與轉變
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
日治時期1934年設立,最早公辦公營的兒童樂園
經營權:公營→私營→公營
台灣首見大型機械遊樂設施,並加入兒童用電動汽車器具
多年來變換正式名稱:兒童遊園地→中山兒童樂園→圓山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
一般人俗稱兒童樂園
‧台灣第一座公園-台中公園
1903年落成啟用
多年來變換正式名稱:中之島公園→台中公園→中山公園→台中公園
園內湖心亭為市定古蹟
公園週邊為台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砲台山)亦為台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
1900年台灣總督府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台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此地
車站預定地上的台中物產陳列館亦拆遷至台中公園內,當時除了由霧峰林家捐出名為「瑞軒」之私有花園為建地外,並結合台中省城之北門樓、原大墩街東北端的砲台山(東大墩孤丘)為建地,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公園的意義
是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都市化之後的產物政治承諾之履行
在中世紀以前,只有貴族與皇室的擁有的花園(garden)
而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以及民主革命浪產的捲動,讓許多皇室與貴族空間逐漸被打開
第一個算是為公眾使用而設計的公園,是在1842由Joseph Paxton 在Liverpool市郊的 Toxteth所興建的
讓都市公園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建設,是由美國重要的景觀建築家,Frederick Law Olmsted所倡議的。而他所興建的紐約市中央公園,則成為當時許多城市發展爭相學習的對象
‧公共建設都市發展
當代的都市成長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因此,當都市突然湧進大量的人口,其所伴隨的是對都市中公共設施的強烈需求
完善的都市公共設施,我們稱之為集體消費(collective consumption),其興建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個人回復勞動工作的疲憊、確保勞動力的健康與安全,以及促進產業進一步發展成長所需
完善的都市公共建設,包括:下水道系統、大眾運輸系統、公園遊憩系統與國宅系統等,讓都市可以進一步提升其生活機能,吸引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經濟商機
公園、遊憩系統,以及相關的公共空間,對於工業社會中的壓力紓解,以及勞動力的再生產(reproduction)是有重要的影響的
‧與社會關係再商品化
Clause Offe觀察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與危機,發現國家在面臨資本積累危機時,一方面國家必須迅速去回應來自資本體系的困境,協助資本集團脫離危機;另一方面,國家的統治菁英與官僚們,也必須思考自身利益之所在,面對人民的強大壓力與不滿,試圖去處理解決
通過「再商品化」(re-commodification),去讓所有的國家公民再次進入商品生產的關係,以期解決資本主義生產危機,並再次鞏固政權的正當性
這樣一種治理的機制,會面臨效率(efficiency)與效力(effectiveness)之間的衝突
‧空間商品化作為國家治理策略的一環
空間並非是一客觀的物質存在。相對的,空間與其他事物一般,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Lefebvre,1977)
社會中多樣的社會群體與國家治理者,通過不同空間的互動與運作,展現出當代社會的複雜性,才是當代社會的真實面貌。國家治理的角色,就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空間的觀察,去發現發現其與土地、空間商品化的複雜關係
Castells通過對60-70年代的都市問題的研究,發現國家對於危機(資本與社會的)的處理,其實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階級之間的鬥爭之中,逐步建構而來的。這樣的鬥爭場域,從生產空間轉移到消費空間上,特別是集體消費(collective consumption)空間上
因此,實質生活空間的展現,可以視為資本集團、國家統治精英與市民社會群體三方角力結果的銘刻。國家藉由將空間商品化,展現其治理的目的與合法性
‧空間的歷史記憶
當代城市的空間,因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與積累,正如Henri Lefebvre所言,不斷的被資本給銘刻上他們的印記。因此,許多不同時代的社會空間、歷史地景、公共領域,便伴隨著資本主義體制的不斷深化,而把許多原本的都市體系內的有趣的空間,或是開放的公共領域,給不斷的摧毀與私有化
空間的歷史記憶,其實就是當代都市發展的軌跡。但是,這樣的軌跡,是否僅僅只有資本可以宣示?還是,市民也可以參與,就成為當代都市發展過程中,針對老舊社區發展的爭議
‧城市的多樣性消失與公共空間私有化
當代城市的發展,是多元性的組合。並且透過市民對於自我權利的部份約束,來建立相互共存的公共空間與共同記憶
但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透過對於空間的逐步私有化與資本化,首先消滅了城市的文化與階級多樣性。更進一步去私有化城市的公共空間,將城市的空間的使用權,變成資本的利益積累
於是,市民的生活空間與共同記憶、歷史記憶逐步消失了。取代的是,象徵資本主義體系的許多硬式建設。而讓城市的空間,失去了多樣性
‧Urbanism and Democracy as a Way of Life
都市作為一種生活,其關鍵就是都市的居民,在成文一個高度疏離的個體,生活在水泥叢林裡,就必須讓度部分個人權利,透過公共性的創造,達成生活的便利與穩定
公園、遊樂園等的建設,其實應當視為是當代工業資本主義與城市發展下,為達成有效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公共建設。透過這些休閒活動空間的建設,以及將自然景觀融入都市硬式的建設空間,讓都市社會不致於全然僵硬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深化,以及資本積累的擴大,過往的公共空間,在土地作為一種壟斷性資本的狀態下,逐步的被釋出,而導致既有的都市休憩空間,更進一步過往的都市記憶的消逝
因此,如果要重建都市的記憶、恢復都市自身對於勞動力再生的功能,我們就必須實踐另一個都市重要的公民機制:公民抵抗權的日常實踐
透過積極主動的介入都市空間的建設,將都市發展的主導權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