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式居住正義》系列報導1:首爾2018拼30萬戶 讓柯文哲羨慕的社會住宅
比起荷蘭和北歐等福利國家,韓國的社會住宅只有短短的20多年歷史,但他們卻是玩真的,起因在於為了88年漢城奧運整頓市容,72萬被拆違建戶的憤怒,以石塊與汽油彈的激烈抗爭與自殺事件,逼得韓國政府不得不廣建社會住宅,中央政府與首爾市分別成立了專門負責蓋社會住宅的公法人。
文/蔡百蕙、賴映秀
台灣的房價愈炒愈高,炒到去年台北市房價所得比世界第一,居住正義成了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百日內的重點政策之一,率先推出捷運聯開宅出租,卻爭議不斷;反觀鄰近的韓國首爾市,社會住宅已有23.2萬戶,4年內還要再增加8萬戶,首爾是怎麼辦到的?
「韓國(社會住宅)最值得台灣學習,政府都說不要跟歐洲比,所以去韓國學習是我提議的,首爾一個城市就贏過整個台灣!」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陳美鈴說。因為高房價與貧富差距,2010年,由崔媽媽基金會和社區居住聯盟等團體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鼓吹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並積極地前往荷蘭等各國考察,韓國卻是最後中選、台灣可學習的典範。
比起荷蘭和北歐等福利國家,韓國的社會住宅只有短短的20多年歷史,但他們卻是玩真的,起因在於為了88年漢城奧運整頓市容,72萬被拆違建戶的憤怒,以石塊與汽油彈的激烈抗爭與自殺事件,逼得韓國政府不得不廣建社會住宅,中央政府與首爾市分別成立了專門負責蓋社會住宅的公法人。
諷刺的是,韓國住屋運動發起的同時間,台灣也正好發生首波無殼蝸牛運動,萬人露宿忠孝東路,抗議高房價,25年過去了,台北市卻只增加了6千6百戶社會住宅,全台灣的社會住宅也不過7千多戶,佔總住宅存量0.09%,少得幾乎看不見。
《ETtoday東森新聞雲》記者特別到首爾帶回第一手觀察,發現正是「領導的決心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合作」,讓首爾一個城市的社宅量贏過了整個台灣。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朴元淳表示,如此積極地推動首爾社會住宅的供給,因為他相信,對人民而言,衣食住是三個最重要的民生要素,「能供給更多公共租賃住宅的話,就能讓首爾市民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住在首爾,確保人民衣食住的問題,是我做為首爾市長要實現的三大目標。」
於是,自稱為首位福利市長的首爾市長朴元淳上任後,一口氣將社會住宅存量從上任時的13.3萬,在3年多後就增加了近10萬戶,蓋到土地不夠用了,連只能蓋10幾戶的零星土地也不放過,接下來目標在2018年,還要拼到30.6萬戶!
朴元淳是首爾近10多年來首位在野黨市長,卻無損於他和中央在社會住宅上的合作,他立誓「首爾要讓人人住得起」,也得到韓國中央政府極大的財務支持。負責興建首爾地區社會住宅的首爾住宅公司(Seoul Housing Corporation. 簡稱SH)居住福利處長徐鍾均表示,首爾一直致力在增加社會住宅的供給量,朴元淳更定下4年至少8萬戶的目標,「但這8萬戶對SH來說是賠錢的,50%資金仰賴中央政府的補助,如果沒有中央的資金,根本蓋不起來。」
迄今,首爾市的社會住宅仰賴龐大的政治預算補貼,徐鍾鈞指出,沒有中央與首爾市政府補貼的話,每年光是管理和維修等費用的支出,還沒算上營建費,SH就要損失2400億韓元(約台幣68億元)。僅管連年虧損,首爾的社會住宅照推不誤,他認為,「正反映了領導人在社會住宅的供給上要有很強的決心。」
看看首爾、想想台北,難得有了個柯文哲對社會住宅有興趣,還喊出8年5萬戶,展現了相當強的決心,卻在信義區陸保廠等國有地的使用上處處碰釘子,要蓋社會住宅只好自己找地、找錢、找人,看不到中央與地方的合作共識,也難怪親睞首爾推動社會住宅成效的人會感嘆,台灣不要和歐洲比,難道現在連韓國也都比不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