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發展「綠色價值鏈」對抗紅色供應鏈

分類
產經平台
Tags
紅色供應鏈
效率驅動
出口

外銷訂單與出口貿易連月呈現衰退之勢,各大機構接連調降台灣經濟成長預測。出口衰退與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免關稅、日幣貶值出口競爭力強等替代性影響有關。而中國大陸及香港訂單的衰退透露出警訊,中國全力發展「紅色供應鏈」全面取代台灣中間零組件。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有必要以「綠色價值鏈」來對抗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將過去只重視成本降低來換取規模量產的「效率驅動」代工出口模式,轉換為以「創新驅動」發展「綠色價值鏈」的新經濟模式,才能重塑台灣經濟競爭力,並重新定位台灣身為已開發國家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角色。

 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過去的確曾為台灣創造成功的經濟奇蹟。特別是1990年代之後,以ICT產品為核心的代工出口模式,更讓台灣業者在全球供應鏈上佔有重要地位,創造台灣經濟的另一波高峰。但台灣經濟當前的結構性問題卻是太過依賴出口,且出口品項又太偏重ICT產業。一旦肩負成長動能的ICT產品出口受挫,經濟成長表現通常都不會好。

當中國傾國家資本的力量發展紅色供應鏈,並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時,我們必須警覺到這些政策都是正面對著台灣而來,未來都會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未來幾年中國發展「紅色供應鏈」之下,中國的業者必然快速崛起,大幅度取代對台灣中間零組件的依賴,造成更劇烈的競爭,使得台灣出口進一步的衰退,經濟成長動能將更為疲弱。

 為了迎擊這樣的挑戰,台灣的對策是發展「綠色價值鏈」的新經濟模式。「綠色價值鏈」不僅僅在生產過程必須是環境友善的永續發展模式,更必須是對「分配」、「就業」與「薪資提升」是有幫助的經濟模式。而生產的內容必須是能夠提升國人居住生活品質的次世代產業創新,例如:物聯網、雲端、大數據、智慧城市等ICT產業的升級與應用。

 製造業若能在「綠色價值鏈」的概念下發展新製程,例如以智慧生產模式來取代過去高耗能、耗資源的傳統生產模式。石化業更新設備,提升環境保護價值,邁向循環再生的新綠色價值鏈模式。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能帶動新產業的發展,從而擺脫過去對核能發電的依賴,創造新的生產價值鏈。幾項攸關民生需求的非貿易部門,如長照、托育、社會住宅的投資興建等,不但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因應社會高齡化、少子化的新趨勢,更能在基礎建設及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創造更有社會價值的生產模式。

過去台灣廠商接連出走,不但將國內原本完整的上、中、下游生產鏈轉移到中國,隨著廠商的出走,國內產業又缺乏新成長動能,有效投資長期嚴重不足。除了懊悔國內廠商帶著技術出走,助長中國發展自身「紅色供應鏈」,反過來成為台灣最大競爭對手之外,台灣也應該更靈活的思考,找出已開發國家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對症下藥,綠色價值鏈是一個經濟轉型的好解方。

照片來源:Loozrboy

資料來源:民報《發展「綠色價值鏈」對抗紅色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