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專欄】怎麼樣才能打破勞資零和賽局?

分類
勞動平台

「一例一休」、「作七休一」到底好不好?若要人民埋單,則最會溝通、也不需討好任何人的新政府,必須先清楚讓人民了解「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願景、內涵與藍圖。因人民對經濟改善渴望而上台的新政府,面對的首要經濟難題,不是傳統卻已然令人麻痺的「經濟成長率保一」或「出口連十七黑」,而是勞資爭議的尖銳化。會有這樣的演變,其實有跡可循。

從經濟的脈絡來看,勞資爭議的尖銳化事實上勢不可免。長期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幾乎未能分享到勞動者身上,數字上的證據極為明顯:實質薪資不但未隨經濟成長提升,反倒退回約十五年前的水準;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時的超過五○%已降低至如今的四三%,而企業盈餘反而由不到三○%提高至近三五%。薪資不成長,加上長工時的苦勞現象已然嚴重,還要負擔政府絕大部分的稅收,所累積的被剝奪感不言可喻。

產業界則有不同的感受。慣於藉低成本營運獲利的大部分企業,面對景氣不佳、需求不振,反射動作就是期待政府持續維持低成本的經營環境,強烈要求新政府解決「五缺」問題正是如此。

因此,在台灣,勞動條件的改善全等於企業成本的提升,沒有「勞動條件改善可提高企業生產力」這種進步的思維或氛圍。

除非能打破這種勞資零和賽局,否則處理日益尖銳化的勞資爭議都會是左支右絀,甚至徒勞無功。馬政府的「加薪四法」如此,新政府則顯得治絲益棼——或許在蔡總統對勞工提出六大保障,又同時對解決產業界的五缺問題有所應允時,就已埋下勞資爭議尖銳化的種籽。
問題不會無解,只要打破勞資零和賽局。新政府也不是沒有解方,透過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帶動產業創新,擺脫低成本量產的產業思維,透過積極加入TPP優化出口結構、改善產業體質,都是信手捻來、耳熟能詳,藉以打破勞資零和賽局的新政策。

對於這些政策,縱或有對於細部策略上的疑義,少有人懷疑這些政策的思維邏輯與方向。然而,政策需要時間來落實,成功與否也需時間來驗證。蔡總統對於勞工與產業界的承諾應均非戲言,卻是一個必須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面對燃眉的勞資衝突,眼下再細膩的政策微調都無法同時讓勞資雙方滿意,這是短期勞資零和賽局的先天限制,也是新政府必須要有的認知。

「一例一休」、「作七休一」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裡?若要人民埋單,則最會溝通、也不需討好任何人的新政府,必須先清楚讓人民了解「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願景、內涵與藍圖。

照片來源:Cowboy in the Ju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