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年金制度是財政改革的重中之重

分類
財稅平台

兼顧職業公平與世代正義的年金改革,才能保障老年經濟安全,降低下一世代負擔,才能讓民間消費力釋放,讓財政能量釋放,投入公共建設,創造經濟成長動能。

日本推出二十八.一兆日圓的經濟刺激方案,用於人口政策、基礎建設,支援中小企業和地方政府,預估推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一.三%。實際政府支出僅七.五兆,今年度更僅新增四.五兆。擴大支出不如預期與財政困窘有關,經濟疲弱須由結構問題處理。經濟若不如預期,未來財政政策空間也將受限。

日本祭出財政措施,也有人呼籲我國採取相關政策,擺脫不景氣糾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賓塞(Michael Spence)倡議寬鬆財政政策,在低利率環境下鼓勵政府舉債充實財政規模,擴大公共投資,創造短期需求提升經濟成長。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也提議採用財政政策,加強公共建設投資。

但林內閣剛拍板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並未採擴張財政政策,歲出規模僅微幅擴張。攸關經濟發展的公共建設也與今年度相當,只有科技發展在相同比較基礎下微增五%。

去年毛治國內閣雖強調擴增歲出,但比較總預算、特別預算、國營事業與非營業基金預算,公共建設預算不增反減,占預算比重下滑。近年來唯一採取擴張性財政的是,劉兆玄內閣的擴大公共建設、振興經濟特別預算。但除苗栗馬奮館、客家圓樓等蚊子館閒置空間外,用以發放消費券的八百五十億新台幣特別預算效應不彰,讓經濟刺激效果大打折扣,更留下大量債務,限縮未來財政空間。

收支結構失衡與僵化,導致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逐年遞減。人事費、債務付息支出、社福支出及機關維持運作等經常性法定義務支出居高不下,公共建設資源受到排擠。經常性與法定歲出占歲出結構近七成,結構調整困難,用於公共建設等資本投入十分有限。

財政具僵固性,公共債務法的舉債限制與財政相關規範都制約擴張財政的空間。雖然也可以因應需要,適度調高舉債上限,但舉債上限的修法必須國會有高度共識,且修法需要時日,無法適時在編列明年預算時適用。美國政府幾年前面臨財政懸崖,學校、醫院被迫關門,國會仍遲無法達到提高舉債上限的共識,即為顯例。

衡諸現實,我國當前最應立即採取的財政政策在於年金制度的改革。提出兼顧職業公平與世代正義的年金改革方案,才能達到各職業退休者能有老年經濟安全的保障效果,才能解決長期以來繳少領多提撥不足,造成下一世代沉重財務負擔的世代掠奪。年金改革才能讓民間的消費力隨之釋放,讓政府在人事費與退撫支出的財政負擔能隨之降低,才能有進一步投入公共建設、創造下一階段經濟成長的動能,這才是經濟與社會制度的結構改革。

照片來源:Peter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