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專欄】政府該投300億救觀光嗎?

分類
產經平台

過度以政策引導出口,會剝奪國人享受國家資源的機會。中客過多影響國旅品質是如此,以「低薪維持出口競爭力」亦然。若「救經濟」簡化為「救出口」或「救觀光」,實為見樹不見林。
中國觀光客人數「墜崖式」減少是近來熱門的議題。對於是否應組團前去爭取中國觀光客,正反意見皆多,多到毋需再重複贅述。此處倒是想談談一些較少被論及的經濟思維。

外國人來觀光是一種服務輸出,在國際收支帳上係計入經常帳(主要記錄進出口貿易),也就是出口的一種。觀念上即是利用一國的資源來滿足外國人的需求。因此,外人來台觀光與一般商品的出口具有相同的本質。

就國際貿易理論而言,貿易的發生常來自於國際間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比較利益不同,而市場機能會引導一國應該生產、出口與進口何種商品及其數量。若沒有嚴重的市場失靈(如壟斷市場),政府通常無需過慮或干預。

政府需不需要幫助一般商品的出口商在國際市場上找買主?這個問題與政府需不需要為觀光業者在國際市場上找客源是一樣的邏輯。

如果商品如何順利賣到國際市場是廠商應自己努力的事,政府沒有協助的義務,那麼,爭取國際觀光客源當然也應是觀光業者該自己努力的事。

在實務上,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多由出口驅動,造成長期對出口嚴重依賴,為此政府為了促進出口所投入的各種優惠補貼措施實不勝枚舉,也透過外貿協會「拓銷」台灣的「精品」(雖然如果真的是精品,就不需倚賴促銷了)。政府這樣做是否合適,容後討論,但依此一邏輯,當面對觀光客急速減少時,政府投入資源來提振觀光產業的質與量,就沒有那麼值得批評了。若要批評政府提振觀光業的政策,可別忘了也批評歷來諸多為了提振出口的大量資源投入政策。

然而,一般來說,若為了追求經濟成長,適度強調出口無可厚非,但過度以政策引導出口,事實上是剝奪了國人享受國家資源的機會。

中客過多影響國旅品質是如此,以「低薪維持出口競爭力」也是如此。經濟理論中,實沒有「出口愈多就一定較好」的道理,進出口有增有減乃是常態。

試想,若國人因所得提高而對某一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因而導致出口減少,甚至轉為進口,會是件壞事嗎?這也說明了出口或中客來台的減少不必然不好。

政府政策最重要的考量,應是如何使有限資源做最佳運用,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或效用。商品出口或觀光客來台只是資源運用的其中兩種方式,若「救經濟」僅簡單化為「救出口」或「救觀光」,其實只是見樹不見林──三百億難道沒有其他更好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