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歐巴馬跛腳鴨 台灣更應積極準備TPP

分類
產經平台

歐巴馬試圖說服國會在卸任前審議通過TPP。TPP有助台灣經濟傾中的「再平衡」。除爭取美方支持外,應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調整產業結構,改革不合時宜法令。

結束亞洲訪問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回到白宮立刻召集跨黨派領袖討論「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包括紐約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在內,與會者共同呼籲國會在卸任前的「跛腳鴨會期」(lame-duck session)能通過法案,讓TPP生效。選民擔心就業衝擊,兩黨總統候選人都公開反對TPP。

歐巴馬有最後任期內通過TPP的時間壓力,否則卸任後它將命運未卜,至少也要延宕數年。

TPP可說是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一大核心。不僅是美國和日本所主導,促進會員間貿易往來,強化經濟整合與成長的經貿戰略;更深層的價值內涵在於強化美國與其他會員國在區域安全、地緣政治與深化發展合作的戰略。志在抗衡經濟強權中國近來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一帶一路和亞投行(AIIB)等。

相對之下,TPP協議中勞工、環保等高規格標準,不無民主價值同盟意涵,希望開發中國家在經濟整合過程中,也能帶來政府治理與政治制度的改革。

簽署TPP後,只要占全體會員國GDP總和八五%的締約國完成法定程序即可生效上路。但美國受到總統大選拖累,無論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或是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均因選民對於產業發展與就業衝擊的考量,對TPP持反對態度。特別是國務卿任內推動過TPP的希拉蕊,為了擺脫黨內初選的競爭對手,不但反對TPP,並宣稱「選後成為總統仍會反對」。此舉不但讓民主黨國會議員遲疑,也使外界對於TPP前景悲觀。

對台灣而言,TPP不但影響對外經貿布局,也影響經濟轉型契機。追求創新為動能的新經濟模式而言,TPP更是多年經濟傾中之下「再平衡」政策的重心。參與TPP第二輪談判,除了希望簽署經濟整合協議,深化美日先進國家產業整合關係外,更有開放市場,吸引外國投資,讓投資帶動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的正面意義。開放產業競爭,吸引外人對台投資,特別是技術含量較高的先進製造技術來台灣投資,能讓本土產業獲得創新的外溢效果,正是創新驅動經濟的發展新模式。

台灣希望參與TPP在內的經濟整合,除了期盼美方以具體行動支持外,也應積極投入準備工作,貿易自由化、產業調適與轉型都應盡快有具體做法。歐巴馬卸任前的跛腳鴨時刻,正是台灣參與TPP的黃金時間。

照片來源:dc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