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落底訊號浮現 台灣需要經濟新動能

分類
產經平台

經濟不佳,有國際景氣因素,也有產業面臨轉型的結構問題。經濟對策立基於經濟前景的判斷,針對不同成因,提出不同對策,才能解決當前面臨的複合型經濟問題。
在就業市場穩健復甦,通膨並無立即走高疑慮之下,美國聯準會九月二十一日召開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綜合考量各項經濟情勢後,決定暫不升息,基準利率維持在○.二五%~○.五%不變。台灣央行九月二十九日召開理監事會議,決議維持指標利率不變,中止了去年九月以來的降息循環。這是否意味景氣已經落底?

今年以來陸續有英國脫歐,中國結構轉型,成長趨緩成為新常態,全球貿易與投資減緩等經濟因素。全球經濟仍然疲弱,加上美國總統大選變數,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前景渾沌不明,保護主義甚至反全球化等風險仍有待觀察。各大國際機構下修明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

好消息是外需動能有逐漸回溫跡象。七、八兩月出口年增率已經轉正,結束連續十七個月的衰退。外銷訂單也終結了連續十六個月的負成長。八月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上揚,領先指標、同時指標也持續上升,顯示國內景氣逐漸回溫,台灣經濟已漸漸有從谷底走升的跡象。
薪資成長動能疲弱、消費信心略偏保守,投資動能稍嫌不足,對於經濟前景仍須審慎看待。明年全球景氣展望優於今年,只要全球景氣持續回溫,出口可望持續改善,整體經濟前景不必太過度悲觀。

建立在經濟發展新模式的思維之下,政府其實已有一系列鼓勵創新來振興產業,引導經濟轉型的具體政策。

包括行政院會已經通過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以及「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在內,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正是引導產業升級轉型的旗艦計畫。重點在於如何具體落實以創新為動能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才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為台灣經濟找出持續發展的動力。

當五大計畫需要一段時日才能顯現轉型成效,要求政府提出平抑景氣的短期調適政策,協助廠商度過難關,舒緩民眾痛苦的呼聲不小。但短期振興政策不能造成政府財政過大負擔,或是反而延緩產業轉型,畢竟這些短多長空的做法都是未來經濟的不利因素。

而以經濟之名,要求降稅的主張,是否符合整體目標,需要更深入嚴謹的討論。租稅制度有其全盤考量,融通政府財政之餘,也必須避免扭曲效果。檢討股利減半扣抵是否就能提高股市成交量不無疑問;而為特定族群降稅,淪為貼膏藥的修補,徒增社會對立,重蹈證所稅覆轍,卻是可預見的壞處。這恐怕不是振興經濟的好對策。

照片來源:Tristan Re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