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專欄】經濟目標無他 「以人為本」罷了

分類
人權平台

經濟成長能否保一、出口能否不再連黑,固然是重要經濟議題,但這些議題如果不能對應到以人為本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則一切數字都只會是幻象,沒有被追逐的意義。經濟表現的良窳經常不是由經濟成長率或幸福指數所能真切呈現的。經濟學開宗明義指出,經濟問題源於有限資源如何妥善運用,以盡量滿足人們無窮的欲望。在台灣,我們關心出口、投資、經濟成長,卻很少問這些經濟活動或指標是否真的提升或反映了我們的滿足程度或福祉!

日昨,新竹一保母在家私設托嬰中心,同時收托十四名嬰兒,若非發生嬰兒猝死事件,這麼誇張的事還難曝光。稍早是新店的安老院有六名老人葬身火災,更早前是高雄水災時,安老院的老人竟漂在水中,經查都是人力配置嚴重不足。這些新聞具體反映出兩個事實。

首先,我們的經濟成長成果並未展現在人們福祉的提高上。攸關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內需服務業,其軟硬體之不足與落後,非但使得年輕人不敢生,更不敢老,生命時時處於進退維谷、臨淵履薄的狀態,這應不是我們樂見的經濟成長結果。

其次,我們的資源配置顯然有問題。托嬰、安老所需的人力嚴重不足,代表勞動市場的機制失靈。面對高齡少子化的情境,我們卻努力將有限人力送往一般產業就業,而絕大部分的產業都是以出口為導向。也就是說,我們正努力將有限資源用以滿足外國人的需求。這些有限資源除了勞動力之外,還包含土地、水、電、乾淨的空氣,甚至其他珍稀的自然資源。

這樣的說法並非貶抑貿易或出口的重要性。貿易會提高一國福祉自不待言,但這並不表示貿易愈多愈好。一旦我們過度重視貿易,即使超過了最適值,還要不斷透過政策來「促進貿易」,那就變成揠苗助長,使健康的貿易變成不健康。當有限資源過度導向出口部門,犧牲的當然就是內需部門,最後我們當然只能落入不敢生、不敢老的不幸情境中。

新政府喜歡強調「以人為本」,聞之令人欣喜。其實,經濟目標無他,也就是以人為本罷了。經濟成長能否保一、出口能否不再連黑,固然是重要經濟議題,但這些議題如果不能對應到以人為本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則一切數字都只會是幻象,沒有被追逐的意義。需知出口、投資都只是經濟「手段」,人民福祉與幸福感才是經濟目的。正因為我們過去不斷將手段當成目的,才造就了資源配置如此失當的結果,才使基本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都難以確保。

台化公司與彰縣府的爭議方興未艾。這個事件也正好可以讓我們檢視新政府的經濟發展觀。

照片來源:Mark O'Rou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