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專欄】新南向如何以「台灣人」為本?

分類
產經平台

積極的新南向政策,反而應視這些國家為台灣人才的發展基地。由鼓勵青年的腦力創新力輸出,來創造另類就業並藉以改善分配問題,才是最好的以人為本新南向。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最初目的,只是想解決經濟過度傾向中國造成的各種依賴困境,然而,此問題實不易解決,於是開始衍生對新南向政策目標的各種想像與詮釋。只是目標仍莫衷一是,除籠統的「以人為本」,還真不易說清楚具體的目標與策略。

台灣經濟傾中多年,至今仍多是資源依賴的三角貿易模式,屬於追求低成本的「防禦型投資」及帶動的相關中間財貿易。

若新南向只是要複製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投資與貿易模式來解決經濟傾中問題,只會淪為協助中國問題台商逃難的政策,格局太小、也不是政府該做之事。

因此,新南向的「以人為本」是政策發展過程中修正凝聚出來的。不能只是投資,要注重市場拓銷;不能只顧賺錢,要有得有施,要重視雙方合作,故而不能只有經濟,還要有教育與文化交流,所以要以人為本。

新南向的以「人」為本是指該地的人而非台灣人。但基於任何政府政策都不可能不以台灣人為本,我們還是必須想想如何有以台灣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

新政府的「創新、就業、分配」經濟目標,原就是以人為本──創新是手段,就業與分配是目的。若新南向要達此目標,首先要思考檢討過去大量使用東南亞移工的政策。

移工是目前台灣與南向國家間最大的連結,使用移工的原始目的是為了取得「補充性」勞力,但超過六十萬的移工數量已很難說是補充性質,反而具有替代性。這些移工拉低了一般薪資,也造成產業對於低薪勞動的過度依賴,不利於創新升級轉型。這使得台灣多年培養的高素質人力沒有適合的就業機會,造成產業缺工和高學歷高失業並存。

既然依賴移工的經濟難以達到就業與分配的經濟目標,積極的新南向政策實宜反向思考,應視這些國家為台灣人才的發展基地。務實而言,新南向當然缺不了產業投資、商品與服務的出口等,因為這是國際經濟活動的基本元素。但海外台商向來苦惱於缺乏優秀台幹;台灣的商品與服務出口則向來苦惱於缺乏直接的市場通路掌握與品牌行銷。

因此新南向的成功有賴於許多年輕人才的投入。有才情的年輕人,與其在台灣坐等虛無飄渺的高薪機會,還不如趁勢開拔海外,開拓可能無限寬廣的人生。

對政府而言,藉由鼓勵青年的腦力、創新力輸出,來創造另類就業並改善分配問題,或許才是最好的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

照片來源:Leigh Griffi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