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前瞻基礎建設有前瞻性嗎?
特別預算編列須落實「投資下一世代基礎建設」的原則,嚴格挑選計畫,審慎規畫財務,適當挹注經費,才能讓有限財政資源發揮效能。而有沒有前瞻性?就看能不能滾動民間投資。
擴大投資,振興經濟,行政院將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除了綠色智慧運輸、水資源調度管理、雲端建設與智慧城市、綠能建設能源安全……等項目外,又加碼一四○○億元編列城鄉發展建設預算,希望推出「短期內能讓民眾有感」的公共建設計畫。
新增的城鄉發展建設中,「亮點建設」由地方政府提案,中央部會評選;「十大幸福工程」則由中央部會設定項目,再由縣市政府提計畫爭取。這些雖然也有「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預算評估機制,但因各項建設計畫充滿縣市長的選舉考量,趕業績、爭取預算的政治鑿斧斑斑,原本希望彌補地方財政能量不足,擴大預算容納建設需求的初衷反而無法凸顯。
拚選票的政治動機,幾乎掩蓋拚經濟的政策初衷,導致「前瞻基礎建設」具體計畫內容尚未正式提出前,各界對於擴大公共建設的批評已經不絕於耳。行政院「初步規畫每年二五○○億元,四年一兆元的預算規模」的說法一出來,馬上遭到「灑錢買建設」、「搶錢分大餅」、「舉債拚選票」的質疑,這些批評幾乎已快成為「前瞻基礎建設」的非正式商標。
批評絕大部分來自過去擴大內需的經驗並不是太好。二○○八年五月「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除滿足地方建設需求外,更為兌現「愛台十二項建設」選舉支票。○九年初舉債編列四年五千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另外也舉債八五七億元發放消費券。這些擴大內需做法,對景氣提升效果有限,相對卻留下龐大債務,政府財政能力連年弱化,導致公共投資逐年萎縮。
擴大公共建設,刺激經濟的政策思維,有其學理根據。在低利率環境下政府適度舉債充實財政規模,擴大公共投資,創造有效需求,也廣為各國採用來提升經濟成長。
二月底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國會演說中強調,運用公共與民間資金,投入總額一兆美元的基礎建設。具體方案尚未明確,但運用民間資金是一重點。日本去年推出二十八兆日圓的經濟刺激方案,實際政府支出僅七.五兆,其餘由金融機構貸款、民間投資,並搭配日本特有的財政投融資制度。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要能以過去的失敗經驗為殷鑑,才能避免落入相同思維,做出相同決策,導致同樣的失敗。而以日本為鏡,如何成功捲動民間投資參與,引導民間過剩資金投入基礎建設,才是政府景氣刺激方案的巧妙實力所在。
照片來源:Gordon Chirg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