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專欄】怎麼樣才能躋身已開發國家?
新店、龍潭安養院燒死多位老人,原因還是人員不足、貪利加床。台灣人非僅「不敢生」,甚至最好也「不要老」。較之GDP,台灣人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實被輕忽許多。
正當台灣經濟似被一例一休制度搞得焦頭爛額,部分勞工抗議流失加班機會,勞資雙方期盼「加班救經濟」時,日本與南韓卻正採取減少工時措施,期盼「放假救經濟」。同樣面對經濟不振,為何有這麼極端的思維與政策差異?台灣苦勞情形聞名於外,為何還似嫌苦勞不夠?
一年多前,連續多位科技業高階主管因壓力過大而選擇壯年輕生,顯然職場壓力不僅限於一般勞工。然而,承擔最多壓力的科技業,卻也是台灣微利化最嚴重的產業,苦勞值得?發展科技業並非不好,但將最好的人才、土地、水電資源集中投注於科技業,效益成本比或性價比(C/P值)高嗎?
我們重視且常自豪於台灣科技業的發展,因為硬體製造很強、緊密鑲嵌於全球生產鏈、占台灣出口比重過半、產值大、就業多。當我們重國內生產毛額(GDP),視出口為經濟成長主要的驅動力時,的確必須重視、關照科技業。但當微利導致低薪、苦勞愈來愈普遍時,卻也不免質疑:這些重視與關照所為何來?產值、出口、經濟成長的數字,可曾反映到生活或生命品質的真正提高?實質薪資為何十多年裹足不前,甚而衰退?
多年前的一場颱風水災,導致安養院老人漂在水中,原來僅有三名員工照顧數百老人;近日新店、龍潭安養院燒死多位老人,原因還是人員不足、貪利加床。因此,台灣人非僅因職場不友善、勞動條件差、托育環境缺而「不敢生」,甚至最好也「不要老」。較之GDP,台灣人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確實被輕忽許多。
面對全球新平庸經濟,外需驅動經濟成長的動能日趨薄弱,中日韓等國因而積極宣示發展內需服務業,以做為支撐經濟成長的屏障。較之往年,中國去年的經濟成長中內需的貢獻已顯著提升,也使其可較從容地因應美國川普新政府的貿易戰。當然,日、韓「放假救經濟」也是此一思維下的產物。
在台灣,蔡總統雖也屢言「內外需應並重」,但強調內需總會遭逢「市場太小,怎麼可能」的挑戰,也因此只好靠加班救經濟。
事實上,發展內需除了是經濟成長的驅動力外,更是經濟成長成果的展現。除了都更外,還有太多內需服務業必須發展,以真正提高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有限資源若要投入外需產業,必須能發揮專業實力、提升貿易條件、有效改善薪資,否則服務外人就不如服務國人。
台灣若真想躋身已開發國家,唯有當我們能視不加班是基本權利,而非機會的損失時,才有可能。
照片來源:Shan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