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專欄】產業替代役提供年輕的肝

分類
產經平台

產業替代役沒有整體產業政策思維,無益青年能力的提升與產業的升級轉型,只可能使產業轉型升級遲滯,使世代不正義與貧富差距問題雪上加霜,經濟更難脫離困境。內政部甫公布的「產業儲訓替代役」的「服役單位」包含了鍋貼店、便利商店、宅配公司等,再度引起關注。這個政策兩年前實施時,宣稱可讓政府、產業、役男「三贏」──政府可解決募兵制延後的兵源過多問題,產業可解決用人問題,役男可提早接軌職場、縮短學用落差。

所謂三贏,實是短視的看法。產業替代役事實上只是廉價的勞力仲介。它與研發替代役不同,因為幾乎所有產業都可申請、不限定職缺、不強調技能的提升、一般大專生都適用,這不啻宣示了就是要滿足一般產業的一般勞力需求。事實上,就是提供肝而非提供腦!

台灣對有限人力的運用思維,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正在倒退。舉例而言,台灣青年就業與產業問題的嚴重問題之一是,大學畢業生願意深造碩士、博士的比例日低。一個國家的年輕世代集體喪失追求更高學問知識的意願,豈非即將面對發展遲緩的嚴重警訊?我們的經濟不願、無法提供高階人力發展的機會,因為我們的產業普遍還不願嚴肅面對必須升級轉型的必要,仍耽溺於低成本至上的迷思,致使廉價的基本勞動力遠比高價的高階人力來得受歡迎。工商大老闆們對此政策一致叫好,正因如同外勞一般的廉價勞動力多多益善!

產業替代役的嚴重問題之一是:將產生像二十二K一般的薪資「定錨」效應,進一步拉低薪資水準。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政府政策通常在群龍無首的市場中,最易形成引導力量,因此最應避免這種明確的價格指引。

然而,這種效應還只是相對淺層的問題。更嚴重的是,二十二K所引發的普遍低薪化,讓台灣絕大多數習慣以追求低成本、規模量產、低價競爭的產業嘗到甜頭,也因此更難脫離低成本的溫床,使得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更顯得遲滯無力。

若說要提供產學接軌、讓青年適應職場、提升就業技能,這該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任務,產業替代役不會比勞發署的職業訓練更專業、效果更佳;若說要滿足產業用人需求,則應適度尊重市場機能,產業替代役也不會做得更好。

現今的台灣經濟,需要的是產業升級轉型,脫離廉價代工模式,對青年人力的整體運用思維,也應是在這個前提下妥為規畫。然而,產業替代役沒有整體產業政策思維,無益青年能力的提升與產業的升級轉型,只可能抑低薪資水準,使世代不正義與貧富差距問題雪上加霜,經濟更難脫離困境,哪來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