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Apple Pay破壞創新 金融業大挑戰

分類
產經平台

好比幕府時代美國黑船蒞臨,日本打開大門迎接世界。Apple Pay上路,也代表數位金融新浪潮,帶來金融機構的破壞性創新。金融業應該如何面對這個重大的變局?蘋果支付(Apple Pay)正式在台灣上路。這項服務已在美、英、日、中與新加坡……等十五個國家開通,台灣是亞洲第五個使用Apple Pay的國家。根據金管會資訊,Apple Pay在台灣上線兩天,已有四十一.五萬的信用卡成功綁定,後續潛力看好。用手機支付的新方式,有機會帶動台灣電子支付快速發展。金管會主委更期許未來五年內,國人電子支付金額占整體消費支付比重能拉高到六成。

金管會去年九月開放發卡銀行可申辦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Pay等三大國際行動支付,有十家銀行申請並同時辦理這三種國際支付。除了國內市占率約三成的iPhone手機使用Apple Pay之外,Android手機也可以使用「台灣Pay」。台灣Pay是由聯合信用卡中心、台灣票據交換所、財金公司等國內結算機構,整合金融業者所成立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早在去年即推出上線的支付工具,但七個月來只綁定三.三萬張信用卡。

「支付」(payment)一向是商業消費與金融交易的關鍵。國內電子支付方式不少,但要想辦法讓國際行動支付業者結合國內金融卡、電子票證與第三方支付等非信用卡支付業者,利用手機大廠的行動裝置做為載具,才能達到金管會希望推動電子支付並達成無現金支付的目標。

科技革新帶來數位金融發展新浪潮,去媒、脫媒化(disintermediated)的「平台經濟」模式,甚至區塊鏈(blockchain)發展更帶來「去中心化」的創新商業模式。扮演傳統中介機構的金融產業,正面臨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挑戰,數位金融有快速取代傳統金融的趨勢。金融機構不得不轉型,積極與金融科技(FinTech)合作,希望藉助科技讓金融服務更有效率。

數位經濟快速發展,金融交易呈現「數位化」及「電子化」新型態,改變經濟體系中人的行為。Bank 3.0的發展,銀行未來將不再只是提供金融服務的「場所」,而是一種透過科技及網路,能夠隨時、隨地、隨身進行金融服務的「行為」。包括支付在內,世界經濟論壇(WEF)認為存貸、市場資訊提供、保險、籌資業務與投資管理,都是傳統金融業別之下,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幾大領域。

數位經濟蓬勃發展,也會帶動產業多元發展。消費端與供應端之間出現更多元化的互動協調,讓經濟模式創新帶來產業格局的翻轉契機。我國原本即擁有厚實工業基礎,面對數位經濟時代來臨,如何建構完善產業生態系,會是加速產業創新及優化產業結構的戰略重心。「亞洲·矽谷」計畫結合公協會、新創企業、廠商,組成產業大聯盟,發展物聯網(IoT)未來應用場域之外,如何充分利用既有產業優勢,進而掌握軟硬整合的創新應用契機,將是未來產業發展重點。

照片來源:Shinya Suz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