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榮專欄】鴻海赴美骨牌?台灣不用過慮

分類
產經平台

台灣未來應會陸續有廠商赴美投資,也許是基於像鴻海的國際霸權企業企圖,也是基於台塑般的成本考量。有人擔憂資本外移,但宏觀來看,好處不見得比壞處少。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將在美國投資一○○億美元,意外成為國民黨抨擊執政黨的新理由。此外,也有人擔憂未來的「美國製造」是否會像過去的「中國製造」一樣,讓台灣製造被邊緣化。

鴻海向來強調全球布局,富士康赴美國生產製造對台灣影響不大,但眾所憂心的是:這會不會引發骨牌效果,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並因而影響就業。

其實台灣應是全球最適應資本外移的國家之一,過去也的確造成下游產業空洞化,使得資源往中上游集中,導致我們有很膨脹的中上游卻愈來愈缺下游出海口;如今台灣產業多是滿足外國下游廠商的需求,即使優秀如鴻海或台積電,獲利多少受制於人。

台灣未來應會有廠商赴美投資,也許是基於像鴻海般的國際霸權企業企圖,或是基於像台塑般的成本考量。這類資本外移或有值得擔憂之處,但宏觀來看,好處不見得比壞處少。

首先,台灣廠商向來最缺乏對先進市場的掌握,使得東西再好都賣不貴。赴美投資有助於接近客戶、瞭解先進市場需求、掌握通路,藉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過去二十年台灣資本外移嚴重,但應已過了最糟階段。換個角度思考,既然資本要走,前往連結更先進的國家應該不會比較差。

其次,赴美生產可與先進國家產業鏈更緊密結合,對於台灣產業提高技術、轉型升級皆有助益。或許有人會擔憂台灣的供應鏈受影響,但現在產品的生產分工相當細緻,有無數的零組件與工序,而台灣廠商向來因應靈活富彈性,事實上毋需過慮。更何況台灣已有不錯的生產條件,需要的是加持或加值,或是發展下游產品,與先進國家接軌,可以掌握最新的生產技術與產品,對整體產業也有幫助。

再者,若投資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有機會參與產業標準的制訂。過去都是其他國家訂好規格或規則,台灣只能遵守,若台灣能參與產業標準制訂,也會有助於產業發展與升級。

從國家整體角度來看,現在台美正積極展開經貿談判,台灣廠商赴美投資所帶動的當地就業,符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政策目標,也會有產業上的實質交易互動,有利於台灣創造經貿談判的籌碼。若能因此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雙邊投資協議,也有助於吸引對方資金到台灣投資,這對於先進資本求之若渴的台灣而言,不論是發展人工智慧(AI)或是互補的供應鏈關鍵技術、產品,甚至是提升薪資,都能有所助益。

照片來源:torbakho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