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顧立雄能發揮「鯰魚效應」嗎?

分類
法政平台

數起金融業重大案件讓民眾對公司治理與金融監理失去信心。新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被批評為「非金融專業」,但他有可能為金融業帶來「鯰魚效應」,導正「代理人問題」嗎?在搬運過程放入鯰魚,沙丁魚為了躲避天敵吞食而加速游動,保持旺盛生命力。這個被激勵活化的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廣泛運用在組織管理上。

當組織組成的時間一久,內部成員逐漸缺乏活力,有必要找外來的「鯰魚」加入團隊,製造緊張氣氛,讓舊組織產生新活力。

新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是否能以鯰魚效應,成為激勵金融業與監理機關的新活力?
顧立雄強調:法律和金融之間不要互相賣弄專業,專業讓人聽不懂,不叫專業,而是話術。顧立雄更一針見血點出金融業面臨「家族化經營」與「產金不分離」等結構性問題。這不但直指當前金融監理的問題核心,更讓監理機關有機會重新定位監督管理政策的新目標。

唯有對當前金融病灶對症下藥,金融業才能重拾存款大眾信心,產業的發展才會有新的活力。

金融業吸收不特定大眾存款而累積龐大資產。金融管理有賴公司治理、法令遵循、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等,各制度層面的高度配合,才能具體落實保護存戶大眾的健全管理。

但金融業分工零細,作業程序繁瑣,從業人員容易疲乏。重複進行相似業務,時間一久,難免會跳脫作業程序規範而便宜行事。除了內稽制度適時加以導正外,金融檢查與監理制度更是外部的重要防線。

近年來金融弊案叢生,從兆豐案、樂陞案到永豐案,接二連三的重大金融案件,讓民眾對金融監理與金融業的公司治理失去信心。再者家族化與財團化的特殊經營文化,關係人交易頻繁,損害公眾利益的事件時有所聞。制度面除了檢討內控、內稽制度是否失靈之外,家族化經營與產金不分離,造成「代理人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是當前金融監理的一大盲點。

台灣公司獨特的家族化經營現象,加上產經不分的結果,產業經營中具控制權的大股東家族,跨業經營金融機構,並且關係人交易頻繁。管理大眾資金的金融產業,必須與財團的金庫,特別是與大股東的私人金庫之間,建立能讓大眾信賴的有效防火牆,才能避免金融機構淪為私人金庫。

金融法令雖然規範細瑣,但利用管理大眾資金之便,運用法令規範巧門,遊走在關係人交易的灰色地帶,發生不當投資、違法借貸,金融弊案歷歷在目。經營不善、惡性掏空、發生擠兌,最後遭到接管。監理機關為了金融體系穩定,只好用納稅人資金,鉅額賠付填平虧損。
期待金融監理的鯰魚效應,適度導正金融業當前「家族化經營」與「產金不分離」的結構性問題。否則不當投資與違規放貸的金融弊端一再發生,再好的公司治理制度,都將淪為徒具形式的紙上作業;再好的內控制度,也都比不上升遷與高額酬金的實質誘惑。

照片來源:Saku Takakus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