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辯2040-「從青打造-3萬最低工資政策規劃學程」 0430工資決定與勞動市場 課堂報導
勞動議題從「最低工資」開始打底!
青平台最新政策人才培育計畫-『政辯2040』於2018年正式啟動。期望帶領青年朋友「改變政治,思辨政策」,學習宏觀的政策視野,思辨複雜利害關係,為2040年的台灣培養出以未來世代為優先的主政者與政策規劃者。
首波政策議題思辯課程「從青打造-3萬最低工資政策規劃學程」勞動春季班,於4月30日正式啟動。參加學員背景從大學生到在職社會人士,皆對於勞動環境長期的不合理制度深有觀照,感到疑慮與憂心,期望更進一步理解政府作為與政策設計如何解決大眾的困境,也希望透過活動參與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改變台灣惡劣的勞動環境現況。
學程設計採小班討論設計,學員可以與講師、其他學員密切互動。期望培養2040有意從事政策規劃的政務官。
本次最低工資的第一堂知識學程「工資決定與勞動市場」,由青平台慕哲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課程規劃主持人—葉懿倫,帶領學員從「經濟學」角度談工資決定與勞動市場,目的是讓大家能掌握時常喊拚經濟的政府所慣用的政策邏輯。
課程除要求學員用簡單的自我檢視表,引領思考自身在勞動市場的競爭條件與未來長期工資預期,以及勞動市場供需對失業、工資的影響,同時著眼於教育程度、技能、年資與產業職業別等,如何影響工資的決定。
工薪族增加、企業規模化是「市場均衡」結果
根據數據,比起1980的「親世代」,2017年初入職場的「青世代」,台灣增加了近380萬的受雇者,卻僅增加15.5萬雇主,每個老闆聘僱員工人數從不到15人,增加到20人;在老爸的那個年代,6個就業者有1個是老闆兼員工的自營工作者,現在降到9個才有1個。這樣的就業市場趨勢,反映生活中常見的「熄燈招牌老店、林立連鎖品牌」。
課程中一重要經濟學概念「市場均衡」,指的是不同市場內的價格與交易量,不同個體組成的供需雙方共同決定,而一國不同市場共構的總體經濟更是彼此牽連,亦即當政策改變了勞動市場的均衡,連帶也會影響商品、資本等市場。特別的是,「市場均衡」隱含「主體均衡」的概念,也就是真正構成勞動、商品、資本市場交易主體是「個人」,在資源有限下、追求效用極大化,個人在消費者、勞動者與資本家3種市場角色中調節,累積出市場影響。
學歷不代表實力,工資反映勞動生產價值
許多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所具備的技能,比長輩還要多,也不怕吃苦,但為何仍領低薪?依台灣人力調查資料,1993年職場的20-29歲年輕人的教育程度,當年具有大學以上僅占同世代年輕人的7.9%,但到了2017年,大學以上教育程度比例卻高達59.3%,若以同時代人力資本的教育分層,半數以上名為大學生的年輕人,與當年高中職生差不多。
在經濟體系中,工資決定取決於勞動者實際勞動生產力、創造的市場價值。因此,老師提醒大家,高喊厭世、靠北長輩講幹話之前,或許想一下自己是不是與當年「大學生」實力相當,更要思考自身具備職場技能、就業決策是否具備高起薪或高工資率的條件。
資訊不對稱、搜尋成本提高間接造成低薪
高教普及、學歷貶值,造成勞動市場的搜尋成本、遇到豬隊友的風險應加,也是造成青年起薪難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在親世代時,勞動市場的買方較容易透過教育程度、專科職業訓練方式進行勞動者技能與生產力的篩選,現在大學生已經難以區分程度與類型,不僅廠商需要花費更多成本進行面試,更嚴重的是,會誘使勞動市場的買方只願意用不分級或等級中的最低成本,避免自己聘到一群豬隊友。
要擺脫低薪現實唯有改變勞動市場供需現況
以最基本經濟學理來看,要拉動台灣實質薪資水準,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出勞動需求大於供給的產業環境,否則只能期待國內的勞動力供給減少,唯有讓勞動市場變成賣方市場,也就是透過勞動市場上買方之間對勞動力的彼此競爭,才能真正炒高工資。但要怎樣讓勞動市場變成賣方市場,正是未來學員、政府都應該思考的價值選擇、政策面向。
從經濟學理介紹勞動市場與工資決定,只是一套理解方法,在應用上存在許多限制。由於現實情況遠比經濟模式複雜多,特別是真正勞動者非均質,而勞動市場交易更存在許多工資以外的交易、媒合成本,以及各產業發展模式、附加價值組成的不同,都讓真正的就業、工資、失業等問題更加複雜化。
政府在調整法規、最低工資等政策規劃時,要如何思考政策內容,能不為特定人或群體制定、考慮全體民眾利益,避免偏向資方、讓勞工產生相對剝削感的氛圍。從總體經濟的政策角度,好的政策不能只為特定人制定,要考量所有牽涉相關的全體人民。
3萬最低工資政策規劃學程的第一步,從工資訂定背後基礎的經濟學模型開始,未來將繼續從最低工資不同面向切入。
下堂課,青平台邀請到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執行長「張烽益」來談「最低工資與社會設計」,從社會角度思考最低工資政策,令人期待!
照片來源:Rildo Moura
青平台基金會慕哲社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