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平台】自經區虛擬境外 業界恐1國2制

分類
產經平台
Tags
自由經濟示範區
自由貿易

作者╱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原文來源:蘋果日報2019.5.7

韓國瑜今年3月初重提自由經濟區構想後,國民黨籍27名立委響應「貨出得去、人進得來」台灣發大財的目標,連署提出「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15名國民黨籍縣市長也連署發表聲明力挺。究竟讓韓市長深感中央執政卡高雄,讓高雄沒辦法的發展,萌生參與總統意願的自經區,葫蘆內賣什麼?

我比較曾銘宗等立委提出的草案,與當年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主導的「自由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相較,最大差別就是將舊草案第7章「教育及專業服務業」刪減為「教育服務業」,把原納入自經區對外國開放的會計師、建築師、律師3大專業服務業,以及僑外投資在自經區內投資不適用於僑外投資審查規定刪除外,幾乎是原版照抄,名字雖然多了「貿易」二字,但實質內容換湯不換藥。

讓韓市長答不出來、卻認為一定可以讓台灣發大財的自經區,可從概念、產業影響、政策措施來談看。

台灣早已貿易自由化

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就是找一個區域,以特別條例劃定成為特區,作為自由經濟的示範點。在學理上,市場交易、國際貿易更自由可以提高交易量,就要排除有形無形的障礙或門檻,例如透過交通技術、電子化、FinTech等科技進步,或是通關審查程序縮短、檢疫或標準放寬、相互認證等各式法規鬆綁等方式,讓人、金、物的流動、移動與交換速度加快,透過乘數效應擴大貿易、經濟的成長。 

但管得鬆,難免有不肖人士惡用或市場混亂造成國內經濟衝擊,為避免全面性開放造成市場混亂,以「試點」為市場開放或經濟自由化的準備,也就是自由經濟區源起。 

當年馬政府推出自經區,是以自由經濟島為目標,選定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教育創新等附加價值服務業產業在區內先行示範,最後放寬至全國。但當年國民黨完全執政卻沒能闖關成功,不是沒有理由。 

首先,讓自經區成為「境內關外」,設在區域內的內資、外資企業,一方面享有經濟示範區的法規鬆綁、租稅優惠、申請流程便捷化等政策獎勵措施,另一方面卻不用受到國內對於相關服務業的規範管制,自經區的「虛擬境外」構想,讓同產業不同企業在區內與區外形成「一國兩制」現象。 

另一個自經區被質疑的點,是「前店後廠、委外加工」營運模式的概念與可行性,原本希望示範區內的「前店」,自經區鄰近的工業區作為「後廠」進行委外加工,帶動國內產品的出口,也就是混搭原料的方式,讓台灣製產品成本下降擴大競爭力。 

但是,混搭產品成本下降同時,品質也不純,附加價值與品牌形象也下降,對台灣農業加值或產業升級未必能帶來好處,甚至可能因原產地認定、貿易制裁而帶來風險。 

從政策措施來說,當年自經區境內關外設計,除了免除關稅外,所提供企業與勞工的租稅優惠造成的財稅不公現象,而藍白領外籍移工人數上限、簽證工作經驗等規範的鬆綁,以及陸籍人士的商務進出與來台居留的放寬,對國內就業市場的衝擊,還有自由經濟示範區屬於「境外」,與國內環境評估、土地開發等內政法規之間的管制衝突,都是當年自由經濟示範區胎死腹中的主因,曾銘宗的草案幾乎照單全抄,前述的問題與風險,也不會消失。 

自由經濟區大多是經濟自由度低、國際貿易保護高或國內法規建置不完全的國家,做為經濟自由化跳板。台灣已經是市場經濟交易、國際貿易、對內對外投資非常開放,制度健全且積極跟隨國際食品安全、環保、資安標準的貿易自由化國家,成立自經區不能只考慮鬆綁,還要考量鬆綁後,區域內、外的排擠效應。 

「廠商有心就辦得到」

高雄市想讓電子產品完全沒有資安蠕蟲、病毒且免關稅的產品出口,台灣各地任何一家廠商只要有心都辦得到,而美國沒有設立自經區立頓紅茶一樣可以行銷全球,一旦自經區立法通過,劃出特區反容易造成區域內外廠商、勞動、投資等不公平競爭問題。

當國民黨縣市首長、立委一面倒地希望設立自經區時,究竟自經區的設立,是對區域內的新增、移轉、回流「外資」、「中資」、「台資」,還是對台灣不離不棄的深根企業有利;這樣的營運模式,對台灣勞工、國家品牌是加分還是減分,先行了解。

在搞不清楚哪些人進來、誰的貨出去,就隨便開幾個小門讓人自由來去,結果只是「豁出去、潛進來,賊人發大財」。 

原文連結:https://tinyurl.com/y3o74bez
圖片來源:Jon Daw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