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抗議,佔領華爾街》一書看抗爭的意義 (CP 哲五@台北 )
[02 月 03 日 (五) 19:30 - 21:30] //
2011年9月17號,繼阿拉伯之春,美國因2008金融海嘯延燒下,由美國公民自動發起,並從各地集結,佔領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以抗議全球資本集中化下,所產生的貧富不均。
「佔領華爾街」後來在同一年10月15號變成全球性運動「Occupy Together」(一起占領)響應以「尊重民主程序」、「非暴力抗爭」,並以抗爭政治迎擊各地的財團政治。
記錄「佔領華爾街」的書,也及時譯成了中文,《我抗議,占領華爾街,改變一切》。本周的 「Café Philo─哲學星期五」,邀請了譯者睿容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及法國巴黎 Sciences PO 國際關係雙碩士)「佔領華爾街」就事件的始末、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從社會運動的形式與理論分析切入「抗爭的必要」、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從社會運動實務,談論台灣目前需要「抗爭甚麼?」,等三方面切入,一起來討論「抗爭政治」的理論與實踐。
儘管任何的抗爭活動,都容易被當權者打成暴力、媒體視為不理性,但如果仔細聆聽這些抗議,每個抗爭都隱含著一種對價值的堅持。而「佔領華爾街」以至於「一起佔領」的抗議活動形式,正是在抵抗著政商結合下的貪婪,以及抗議共同生活所包含不公與不幸。
本周五晚間七點半,歡迎各位朋友一同前來與我們共同討論「從《佔領華爾街》一書看抗爭的意義 」。
活動資訊:
[table id=2/]
延伸閱讀:
關於哲學星期五:
哲學星期五並非演講活動,而是一個對談與互動的活動。活動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約 45 分鐘,由主持人準備一些標準問題與當周的與談人對談。所謂的標準問題就是主持人設想大家會感到興趣的基本問題。第二個階段是由現場的朋友和與談人對談,大約 45 分鐘到一個小時。第三個階段是與談人的分享時間,通常與談人會介紹他最近感興趣的議題或是活動,大約 15 分鐘左右。第四個階段則是交誼與自由對談的時間。來參與的人常常討論到深夜還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