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 哲五@台北 -台灣電影前進中國的現況與未來

在談論創作與市場時,似乎有種二元衝突及難解的因果關係:需要為市場而創作,還是為創作尋找市場?

台灣國片近幾年的起飛,電影產業似乎有了蓬勃的發展,刺激更多創作人才進入這個領域。從創作到發行,不可避免面臨到整個台灣電影市場拓展的問題。以往,中國電影市場一年的外片進口配額極為有限,且其中固定 20 部是好萊塢電影。在此激烈競爭下,台灣電影在中國市場生存大不易。理論上,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後,國片進入中國市場不再受配額限制;只要通過內容審核,便可在年產值 80 億人民幣的中國電影市場分到一杯羹。因此近年來,中國也順理成章地提供台灣電影市場版圖的想像。

然而由於國情不同、文化差異、電檢制度等等因素,創作自由度高,卻飽受資源短缺之苦的台灣電影是否能夠順利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台灣電影、電視作品進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何?數年之後,中國市場即將對好萊塢電影全面開放,預料亦將對中國電影市場造成重大衝擊。面對廣大中國市場的誘惑,以及中國電影市場的競爭版圖,台片的優勢為何?除了前進中國,台灣電影還能如何尋求中國以外的市場佈局?

在談論創作與市場時,似乎有種二元衝突及難解的因果關係:需要為市場而創作,還是為創作尋找市場?

抑或是創作才有市場,有市場才可以創作?我們可以從片商和導演的角度與我們分享不同的看法。

另一方面,台灣正值文化部成立。我們需要怎樣的電影產業政策,來讓台灣電影產業結構更加健全,足以長期支持國內電影工作者的需求?除了創作者、發行商的努力之外,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立足甚麼樣的視野,並在資源分配上,鼓勵更多新進的創作者?台灣又如何能夠在面臨不同國家的電影工業時,展現哪一種更寬廣、深刻的主體性?

本周哲學星期五很高興邀請到「原子印象」負責人劉蔚然、《冏男孩》導演楊雅喆、《潛規則》導演鄭有傑,一起討論從發行、創作等不同角度,談論面對中國市場時,台灣電影需要關心的問題。

 

活動資訊:

[table id=32 /]

 

【交通資訊】

捷運公館站、近台電大樓旁的巷子

檢視較大的地圖

關於哲學星期五:

哲 學星期五並非演講活動,而是一個對談與互動的活動。活動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約 50分鐘,由主持人準備一些標準問題與當周的與談人對談。所謂的標準問題就是主持人設想大家會感到興趣的基本問題。第二個階段是由現場的朋友和與談人對 談,大約 40 分鐘到一個小時。第三個階段是與談人的分享時間,通常與談人會介紹他最近感興趣的議題或是活動,大約 15 分鐘左右。第四個階段則是交誼與自由對談的時間。來參與的人常常討論到深夜還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