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Data 講座「開放資料」與授權 - 魔鬼就在「可」與「不可」之間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都在說「資訊是 21 世紀的新黑金」。所以政府努力的告訴我們,雲端,apps,開放資料,這是台灣再起飛必須的猛藥,因為(政府)資訊是未開發的金礦。只是,資料不會因為官員或是媒體嘴巴說「開放」就會真的 Open。因為魔鬼就在那沒有說出口的細節中,就在「可」與「不可」的資料使用授權之間...

在今年年初,為了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計畫在巴西的年度 大會,我們收到英國 OKFN 的邀請填寫一份關於各國政府資訊開放的調查表。(最後該份調查表是由 Baroque Blender 的 Land 填寫送出)

在這份調查表中,一共列出了十項資料(包含全國選舉資料,公共運輸交通時刻表,國家預算,地理圖資等),每項資料依據六項指標,一個附屬問題來決定這個資料是否符合「開放資料」的標準。

很不幸的,在台灣,我們沒有一個真正符合「開放資料」的標準的政府資料。因為,如果說有些資料的確都公開公布出來,同時也符合資料處理的技術要求,一直以來我們在使用這些資料時,都要面對一個非常嚴重的障礙:

「在什麼條件下我可以使用這些資料?什麼條件下不可以?」

而魔鬼(問題)就是在這「可」與「不可」之間。

為了仔細探討這個問題,在這次 2012 OpenData.tw 系列講座第二場中,我們特別邀請到中研院兩位資深的法律研究專家來跟我們談一談世界各國在處理「開放資料」時採用的授權與相關法令規範。除了釐清版權與授權的差異,我們將會透過實際範例的說明,特別著重在「開放資料」執行時所面臨的問題。最後在講座的下半場,我們將以 Open Street Map (開放街圖) 做例子來思索如果我們自己要作 Open Data,那在授權的選擇上我們該注意的什麼。

* * *

就在這一兩天,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經由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小組(NICI)召開政府建立「資訊長」制度後的首次會議。在會議後宣布將推動「政府資料開放」策略,將不涉機密、個人隱私公開,提供民間直接下載加值、運用,促成跨機關及民間的服務創新。

「開放資料」將不再只是一個口號,這將會是一個在未來可望落實的政策。但是你確定你知道「開放資料」是在說什麼嗎?到底「開放」的標準又是什麼?法令上,技術上,經濟上,我們該如何來看這個已經席捲歐美,現在正式要進入台灣的未來新趨勢?

我們在設計「2012 Opendata.tw 系列講座」時,就是以回答這些問題為目標。在第一場我們邀請了蕭景燈老師從實例來探討在台灣 Open Data 的實現可以有哪些方法。在這第二場講座中,我們將和問題聚焦在法令與授權標準上。在接下來的第三場 (11月 24日),我們將會直接以「開放街圖」為實例,邀請大家一起來畫地圖,製作自己的地理圖資和開放資料。最後,在今年年底我們將會有一場一整天的工作坊。如果你跟我們一樣,相信 "information is the currency of Democracy",也相信在未來,「開放」與「共享」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元素。那請隨時注意我們的活動消息與通告。

* * *

為了方便我們場地的管理,如果你想參加這一場講座請先報名登記:[現在就報名]

【時間】 2012/10/20(六)19:00~21:00
【主講】 林珈宏 & 林誠夏
【地點】 CAFE PHILO 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
【地址】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主辦】 青平台
【詳洽】 (02) 87724100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源:

活動紀錄:

這是我們這次想要新嘗試的東西。將活動的執行與進行開放公布在網路上。

除了活動流程的開放,如果有任何關於活動本身或其他和 open data 相關的問題,也可以在 pad 上提問。我們其實是鼓勵大家盡量利用這個工具來提問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