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 講座《NGO與社會想像》系列(一) -「民主是一場馬拉松-談民主轉型後的威權殘餘」

249505_230930076933383_7770333_n

我們終於瞭解,轉型像是薛西佛斯滾石頭上山,永遠沒有盡頭的苦勞。事實上維護民主,保障人權,實現正義等等,也都是。做為一個公民,絕對不能相信政治權力者的善意,只能隨時隨地盯著。即使反抗壓迫常常令人氣餒,也沒有逃避之處。

 

「國家性」爭議造成民主倒退危機

文|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林世煜‧責任編輯/何旻燁

民主轉型並不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麼戲劇性,轉型經常很困難,代價很高,而且拖泥帶水。就拿2011的「阿拉伯之春」來看,先有突尼西亞青年自焚,接著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被關到死;再有利比亞的格達費上校血戰反抗軍失敗被槍殺;間中穿插葉門總統被炸和巴林屠殺示威群眾;而又以敘利亞的阿塞得最血腥,已經殺人數萬,到今天內戰仍然持續。阿拉伯之春尚未修成正果。

我們也可以拿中國的情勢來想像民主轉型的艱鉅。想想要有多麼大的力量,多麼劇烈的衝擊,才能撼動中國共產黨;才能使他甘願或被迫釋出權力,把國家交到人民手中。想想那麼龐大的黨組織,那麼龐大的解放軍、武警和公安部隊,那麼烏漆嘛黑的政商利益勾結,盤根錯節的共犯結構…。就算總有一天,中國舉行民主選舉,甚至政黨輪替了,誰能保證那些舊勢力會乖乖放棄他們的權力和利益。

所以民主轉型之前的政權,不論是軍事強人型的,法西斯獨裁政黨型的,或是列寧式極權統治型的政權,都依賴一套規模龐大的機制,和無數的爪牙、走狗,附從者。舊政權都是恐龍級的百足之蟲,即使下台了,選舉選輸了,多半仍繼續掌握強大的權勢和資源,足以威脅新生民主政權的存活。

司法系統在威權時代,是統治者最好用的「傢俬」。1998年「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施行以來,最新的統計已有7,620人獲得補償。這些受難者不是承平時期《刑法》意義下的犯罪者,他們只是威權者的異己和敵人。當時的司法系統,則是威權者鎮壓異己屠殺敵人的工具。

 

CP 講座《NGO與社會想像》系列(一)

【題目】:「民主是一場馬拉松-談民主轉型後的威權殘餘」

【時間】:1/8(二)19:30~21:00

【主講】:林世煜|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

【地點】:CAFE PHILO 慕哲咖啡館地下沙龍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

【主辦】:青平台

【詳洽】:(02)87724100

【報名】:http://registrano.com/events/9e379e

 

就一般民主轉型的情況而言,司法系統的轉型,應該是排除威權時代的政治干預,回復到依據法律程序,獨立進行審判。這也是在轉型正義的追求當中,我們對司法正義的期待。之所以有這麼荒謬的變異,或許和我國與眾不同的轉型過程有關。我國的轉型,除了從不民主轉為民主之外,還多了一個嚴重的「國家性」的爭議。

具體的說,尋常的威權政權,最大的特徵是封閉性,獨佔政治和資源分配的權利,不容他人染指。但是我國的前獨裁政權,還要捍衛一個正當性受到挑戰的「中華民國」,挑戰者被視為國家的敵人。

這種國家性的爭議,或曰分裂,使我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上綱到敵我矛盾的層次,嚴重影響到民主的鞏固和國家的未來。特別在中國崛起之後,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大興,朝野敵我鬥爭的對決態勢昇高,手段日趨激烈,已造成民主倒退的危機。

(照片來自https://www.facebook.com/frederique.evenou

 

【延伸閱讀】:

什麼是轉型正義

http://www.taiwantrc.org/justness.php

說服的過程:談轉型正義與廢死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386

 

【林世煜】小檔案:

政治大學外交系、政治研究所,《八十年代》雜誌編輯、《深耕雜誌》總編輯、《新台灣新聞周刊》專欄作家、「綠島人權紀念園區」規劃展示計畫協同主持人、「景美軍事審判紀念園區」文史資料蒐集。相關編著包括《白色封印》、《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紀錄影片包括《青春祭》(導演陳麗貴)、《白色見證》(導演滕兆鏘)等。